商洛地接陕鄂豫,人杂南北十数省,方言十分复杂。概而言之,以丹江川道为界,北部多秦音,属西北方言区;南部多楚语,属西南方言区。东部受豫方言影响,间杂中南方言音变;西部受川方言影响,少有巴蜀方言音变。总体呈现南北融合、东西过渡的地域特征。
语音特点:
就口语音调分,区境之内,主要有两种方言,一是“本地话”,属西北方言;二是“下湖话”,属西南方言。
商州西北部、山阳北部、丹凤中北部、商南西部、洛南全部,人称“本地人”,话称“本地话”。镇安、柞水全部、商州、山阳、丹凤、商南南部以及部分深山区,人称“下湖人”,话称“下湖话”。
所谓“本地人”,主要包括明代以前当地土著,明清两代迁徙的“大槐树移民”和嗣后迁入的北方人。“下湖人”则包括明成化安置的荆襄流民、清康乾入商的江淮灾民和嗣后迁来的南方客民。“本地话”基本属于北方话,“下湖话”基本属于南方话。
本地话的语音特点是,字的读音基本近似关中话,但声调不像关中话那样生硬,吐字较快,咬音较轻,韵尾较婉转。与普通话相比,声母、韵母一样多,发音差异也不大。这表明,本地话属于北方方言,同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但本地话比普通话生硬,部分字咬音不真,常将声母t和q、n和L、sn和s、ch和c、zh和z相混。如将“天地丁子铁”读作“铅记经资切”;将“上树耍水逮老鼠”读作“上富发匪逮老夫”等等,比普通话难懂。
下湖话的语音特点是,字的语音轻而且快,声调委婉,语言柔和,可以说是江淮方言的变异。与普通话相比,其一些声母或韵母在实际发言中产生某些变化,主要特点如:①往往在零声母“u”前加另一个声母“r”,如将元(yuan)读成“ruan”。②在零声母鹅(e)欧(ou)艾(ai)安(an)前加舌根浊擦音(r)。发这四个零声母音的时候,不像普通话那样舌面是低平的,而是舌根上隆,形成阻碍,气流从舌的两边流出。③零声母“l”前往往加“n”或“np”,如将哑(yǎ)读成“nlà”。④“我”字的诘音与普通话显著不同。“我”的普通话声母是“wě”,而下湖方言的声母是“hp”,发音时,舌根后缩抵住软腭,气流从舌的两边流出。⑤将普通话的“sh”往往读成“s”,如把师(shi)山(shan)读成“si”、“shan”。⑥将普通话“zh”往往读成“z”,如把桌(zhuo)、庄(zhuang)分别读成“auo”、“zuang”。⑦多一个特殊的韵母“”。例字有雨、余、鱼、遇等。⑧将韵母“e”前加“l”,如把车(chē)、热(rè)读成“dle”、“rle”。还将“e”读成“ei”,如把“色(se)、策(ce)则(ze)读成“sei”“cei”“zei”。⑨将韵母“ai”一部分读成“ei”,如把窄(ahai)、白(bai)分别读成“zhei”、“bei”。⑩将韵母“ue”一部分读成“uo”,如把觉(jue)、学“xue”往往读成“juo”、“xuo”。
在下湖人中,有一部分人自称“客家人”。究其源,最早则是中原南迁的汉人,由于受边疆部族的侵扰辗转南迁,嗣后又以战乱、迁海与历史原因迁徙北地,形成独特稳定的客家民系。
商洛客家人多系赣、闽、粤迁来,分别居住在全区各县深山僻壤的某个乡村,多集中而居,且具有独特的客家语言、文化和民俗。据1999年调查,全区客家人分布7县区28个乡村,计26姓,6740户,32500人,其中广东人者,则将居地改称“广东坪”以示不忘,所流传的民歌《绣汗巾》仍可窥见其怀念广东原籍之情,歌词略为:
一绣广东城,城内扎大营,
绣了个童子拜观音。
二绣花市街,街上好买卖,
绣了个花姐望郎来。
三绣李三娘,受苦在磨房,
磨房里生下咬脐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