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中职业学院建立以实践性课程为主体,“初级技能-中级技能-高技能”三阶段的课程体系。
鲁中职业学院课程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着力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施的创新,。鲁中职业学院提出建立以技能实训课程为主体,“初级技能-中级技能-高技能”三阶段,以实践性课程带动理论知识的学习,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促进创新意识的成长的新课程体系。技能实训课程应包括校内的单项技能、综合技能训练和在生产一线顶岗实训。在新的课程体系下,学生的培养分成“初级技能-中级技能-高技能”三阶段,每个阶段都可看作是一定水平的职业技能培训。每个阶段课程的设计去除普通高等教育中课程的“大而全”,以掌握一定水平的职业技能为目标, 以项目、案例、产品、工艺流程、课题等为载体,从各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对职业能力、职业知识的要求出发,使设计的每一项教学活动都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并符合生产或工作的需要。这样一来,既方便教师围绕实践性课程,开展“项目课程”的开发。又便于学校拓展“工学结合”、二年制等多种教育模式。
2鲁中职业学院建立“新教师-双师型-名师”的教师培养体系
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必然涉及到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 涉及到每一个教师、每一门课程、每一个环节的教学任务, 又必须有相应的教学辅助部门、社会相关行业( 企业、人员) 的密切配合, 是一项科学、严谨的工作。这就需要有一批能与新的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可以说, 教师的质量和类型既是教学改革进行的基础, 也是保证改革成功的关键。
鲁中职业学院认为可通过建立“新教师-双师型-名师”的教师培养体系,来有梯队、可发展地培养教师。特别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名师不是指名教师,而是名工程师、名兽医师、名药师等。通过学校与企业人员的来往与互聘, 增加教师与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人员的交流学习, 使教师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将企业在生产中采用的新技术、方法及时传授给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 “双师型”教师。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 高职院校的定位是以培养高技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的, 在发展的初期不可能依靠科研成果去吸引企业,也不大可能靠毕业生去吸引企业。当前的突破口,可以靠一批具有一定专长、能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更新或工艺改造的教师团队来加强校企的联系, 这是较为适合高职院校现实的、可行的、也需要坚持不懈去努力的途径。通过教师对社会、企业的服务取得社会、企业对我们教师能力与水平的认可,进而对我们毕业生的质量认可。随着经验的积累一些能力强、有创新的教师就自然逐步成长为行业、企业认可的名师。这些“双师型”教师、名师在参与学院的教学改革时也自然带来新的思路、新的模式、新的合作伙伴, 从而为高职教学改革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
3鲁中职业学院建立以专业为单位,以技能水平为目标,“产、教”结合的综合性实践场所。
基于“工学结合”、“项目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室授课的模式,建立便于项目开展的课堂工作间,以及贴近岗位环境的实验实训场所。在以技能水平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中,课程必须借助项目、案例、产品、工艺流程、课题等为载体来实施,传统的教室或功能单一实验室,已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求,所以,鲁中职业学院建设一批具有生产能力和对外服务能力的实践场所,或积极发展长期、稳定的校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师生搭建一个平台,解决学生实习、实训问题。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适应改革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