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小心地迈出第一步,然后不断前行、思考、纠偏,踩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小径,这就是创新;结合实际,灵活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提高了教学效益,这就是创新。“大语文”教学,构建了中职语文教育教学的共同体,由一小步到一大步,收获了自己的理论实践研究成果,这更是一种创新。
知识整合“集装箱”。如果你还在“死钻硬抠”课本、教参、导学练、习题集,那么你的教学中心一定不是学生,语文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们应该把碎片的、僵硬的语文知识整合理顺,把语文的学科魅力重新展现出来,帮助学生开辟语文学习的新天地。中职生没有了小学生和初中生的率真,更不及普高生的承压能力,但“大数据”心理需求却格外明显:量大、高速、多样、真实。如果我们再一课一文学习,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解读,他们显然没有那份耐性。我们必须为学生重新“配餐”,不是配一盘“鲁菜”,而是把“鲁系菜肴”配精配齐,还得外带几个地方小菜。这就需要教师“备大课”:立足文本,还要走出文本,既备学生心理,又要研究学生心理感受环境;深入挖掘,广泛涉猎,整合知识,开发尽量多的兴趣点、思维源,以系列、专题形式集中、打包、装箱,为学生打造一个纵向为主线、横向有亮点的完整“生态园”。
“精品班列”到课堂。有了知识的“集装箱”,那么教师就是把“集装箱”运输到课堂的“专列”。各校学有专长的语文教师携着自己的精品建立“大语文教学交流群”,这个群犹如一个“动车组”。鲁中职业中专苏老师的“集装箱”运载的是“名篇大家品母爱”,把老舍的《我的母亲》、胡适的《我的母亲》、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和高尔基的《母亲》以“母亲的光辉”为主线,将“母亲的品质”展现给学生;安丘实验中学张老师的“集装箱”运载的是“女生婉约得易安”,以李清照一生的感情波折为主线,如诉如泣,把主人公的代表词作演绎得淋漓尽致;临沂职业中专孙老师的“集装箱”运载的是“人生豪迈叹太白”,结合经典诗作,把李白全景式地向学生进行了展现……一趟趟“专列”送给学生一顿顿饕餮大餐,整如万壑松,碎若落珍珠。“动车组”运到课堂的是既有苍松又有翠柏的整片森林的苍翠、既有橙色又有紫色的整条彩虹的美丽。
知识超市“导购员”。只有在真实的环境下、原生的体验中,才能形成真实的教学,学生学习才能真正发生。中职生,准社会人,他们对自主、尊严的个性要求明显,“被学习”“假学习”已没有存在的理由和空间,灌输、标准化、刷题考试、表演煽情已成过去。与其在一些记忆性的客观知识上下功夫,倒不如在学生知识生成点方面——生成知识的思维习惯、深度体验的感情触觉、学科知识的兴趣培养、养成教育的浸润熏陶上下功夫。教师只是知识“超市”的“搬运工”“导购员”,仅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用语文的魅力触动学生心灵、激发学生情趣、唤醒学生思维。什么第一步、第二步,什么记住什么、感悟什么,什么小组讨论、师生互动,什么环节检测评价,抛开这些“花架子”,只需要学生投入到课堂中去,同文本交流,依据自己兴趣对知识自主选择、加工、体验,让学习在学生头脑中自觉生成,并重构属于自己的东西。
学习向课外生长。语文学习是一个浸润的、细致的过程,需要慢功夫,有些经典文章是需要时间和生活的阅历来慢慢咀嚼和消化的。小学时学习《鸟鸣涧》,想象的是幽静的春夜;高中时再学《鸟鸣涧》,感受到的是以动衬静的妙境;几十年后再看《鸟鸣涧》,才能真正感悟到“心境禅意”。初中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只感觉好难背诵;等到真正喜欢上语文、会学语文了,再去欣赏这首《如梦令》,我们会为词工之美所震撼、为神来之句所陶醉,毫不费力、自然而然就记住了。在中职课堂上,“精品班列”的教师们迎着学生的节奏,一路撒下语文的种子,把中职语文打造成“知识的语文”“生活的语文”“成长的语文”“终生的语文”,学生则以“约会”的心态迎接“精品班列”的到来。印象深刻的语文教师、终生难忘的语文课,对学生来说,已经不再是奢望。多年后,学生床头摆放着一本《史记》、一本《唐诗宋词》,这正是语文教师所期盼的。
教学的中心从来都是学生的。学生兴趣的多样性、认识的差异性、思维的跳跃性、体验的个性化、素养的层次性就是中职语文课的“脉”,“大语文”教学正是把住了这些“课脉”,用“大时空”“大信息”“大教研”“大建构”配供膳食,实现了由教学到教育的美丽转身,开启了中职语文教育的另一扇门。
(作者单位:山东省安丘市职业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