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在北京举行的GES2018未来教育大会上,与会嘉宾就如何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如何提供面向未来的教育分享观点。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进入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关系深刻调整,经济版图不断重构,人类生存环境相互依存,都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其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一方面,教育的方法手段更加多样,教育的条件保障更加有力,学校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学习方式更加便捷,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这些都意味着更多的教育机会,更多的教育选择;另一方面,外部环境的迅速变化,对既有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挑战,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与教育的融合发展,迫切需要对教育思想理念、学校组织架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整。
在这样快速发展、快速变革的时代,我们必须极早思考和谋划未来的教育。在未来发展中,教育应当起什么样的作用?面对未来的世界,教育将做出什么样的变革?在未来的社会,人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若干年以后,教育将呈现出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直接关系到未来教育的发展,还直接关系到我们今天将要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将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教育,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活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结晶。思考和谋划未来教育必须认真总结回顾人类教育的历史进程。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教育也随之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改变。特别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教育发生了全方位的变革,公共属性不断增强,逐步形成了不同形式的现代教育。
从变革的角度面向未来社会,教育决不能故步自封,决不能对外部世界的变化熟视无睹,必须顺势而为,积极做出改变。这种变革不仅包括教育观念层面的变革,还包括教育内容方面的革新;同时,还涉及到教育制度层面的重构。比如在观念方面,必须在全社会树立与未来的社会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更加注重个性化学习,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关注学习的效率,更加尊重个体的学习体验和家庭的教育选择。比如,在课程内容方面对于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休戚相关必须及时消化吸收,及时融入课程。比如,在教育教学上必须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组织模式,改善学生学习环境,提高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从坚守的角度,教育必须保持定力,始终坚守教育的本身。比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既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对其进行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促进其全面和自由的发展。无论未来社会如何发展变化,教育对这一点都要恪守,教育不能丧失价值立场。比如,教育具备鲜明的国家和民族属性,在互联网时代,尽管教育的形式变得多样,但是不能丧失国家性和民族性,必须始终立足特定的国家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脉络,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和国际视野。比如,老师和学生是教育的两大核心要素,学校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未来教育无论如何发展,都离不开老师,都不能没有学校,任何教育活动都需要师生之间进行有效交流,老师缺席的学习、缺乏互动的学习都不是我们需要的教育。教育具有极强的公共属性,在未来发展中,无论资本如何参与教育,无论教育怎么发展,教育都要将公益性摆在第一位,决不能成为纯粹逐利的市场行为。
总之,未来教育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话题。之所以说是老话题,是因为我们对未来教育的关注和努力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说是新话题,是因为我们面临着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之大变局,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使得未来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也充满了很多新的可能性。我们所要打造的未来教育将是继往开来、革故鼎新的教育。
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教育肩负着特殊和重要的使命,教育对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作用。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面向未来,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所在。我们要以更高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确实把未来教育文化发展好,努力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包容、更加公平、更加多样、更加可持续。欢迎全世界的朋友与我们一道共同探讨未来教育这一重大课题,加强经验共享,开展深度合作,为实现各国美好教育愿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