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把党中央、国务院奋力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细化为若干具体行动,提出了7个方面20项政策举措,包括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全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框架、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建设多元办学格局、完善技术技能人才激励保障政策、加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督导评价、做好改革组织实施工作等,引来社会高度关注。这份被视为“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施工蓝图”的文件将给职业教育带来什么?困扰职教发展的难点问题能否得到突破?职教改革如何对接国家经济发展、产业升级需求?对此,本报约请多位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分析、解读。
国家资历框架也被称为国家资格框架,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项教育质量提升战略。我国政策性文件中首次出现“国家资历框架”这一概念始于202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近期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推进资历框架建设,探索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从2020年起,在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探索实施试点工作,制定符合国情的国家资历框架”。这说明职业教育在建立国家资历框架这一重大制度创新中具有重要地位,相关工作已逐步从理念和研究层面转到研制和落实阶段。
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必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根据目前研究,一般认为,国家资历框架是根据知识、技能和能力(素养)的要求,将一国范围内各级各类学习成果(教育文凭、职业资格等)进行系统整理、编制、规范和认可而构建的连续性、结构化的资历体系。有学者将其比喻为衡量个人专业经历的标尺,引导社会成员职业成长的阶梯,沟通教育部门和产业部门的桥梁。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对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意义深远:一是有利于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学校教育的学习成果表征一般是学历文凭,职业培训一般是各种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但二者之间缺乏融通和衔接,而国家资历框架为之提供了解决方案和路径。二是有利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家资历框架中不同资历等级的通用能力标准通过知识、技能、能力三个核心要素来进行描述,能有效克服“重知识、轻能力”弊端。技能和能力的获得需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育人功能与评价作用,需健全“德技并修、育训结合”的育人机制,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能有效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三是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通过国家资历框架这一制度与机制创新,转变长期以来“重学历出身、轻职业技能”的传统观念,打通技术技能人才上升成长通道,对于在岗培训和自学提升中获得的技能给予认证认可,具有现实而长远意义。四是有利于推动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国家资历框架沟通教育系统和劳动力市场,促进各类资历互认,从而使学习者根据自身和社会需要在教育系统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合理流动和晋升,搭建起人才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立交桥”,激励人的终身学习与发展。
建立国家资历框架需顶层设计与地方试点统筹推进。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情况比较复杂,国内各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也不均衡。因此,我国国家资历框架的建设和完善必将是一个复杂、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协调多方力量加强顶层设计,形成部门合力;另一方面要发挥行业组织和企业优势,分批分步开发和制定能力标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1+X”证书制度试点、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等是立足中国国情,推进学习成果认证积累转换,探索构建国家资历框架的积极探索。与此同时,要在吸收国外成熟经验基础上,立足我国一些地区和部门如广东省、上海市、国家开放大学等已有的本土实践,继续推进和扩大局部试点,为国家资历框架建设积累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资历框架建设要紧跟我国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促进国家资历标准的国际互认与对接,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职业技能人才的跨国流动、就业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