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4年)》【图文直播】


解读《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图文直播】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主持发布会。(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续梅:

各位嘉宾、各位记者朋友、各位老师,早上好!今天特别高兴来到了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所在地,在这里我们举行教育部的一场新闻发布会。这也是今年以“落实全教会  奋进迎华诞”为主题的第六场“1+1”采访发布会。

2019-06-12 10:00:37


续梅:

今天发布会我们关注高校和乡村,把二者能够结合在一起的就是科技创新,就是高校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大家知道,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了推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动高校深度参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教育部于2020年底出台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今天我们就来向各位介绍《行动计划》的落实和推进情况。

2019-06-12 10:01:59


续梅: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嘉宾有:教育部科学技术司雷朝滋司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吴普特校长,华中农业大学李召虎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浙江省湖州市人民政府蒋伟峰副市长。下面,我们首先请雷朝滋司长介绍《行动计划》的总体情况。

2019-06-12 10:02:45


解读《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图文直播】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介绍《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有关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雷朝滋:

尊敬的吴普特校长、李召虎校长、张福锁院士、蒋伟峰副市长,尊敬的续梅主任,尊敬的各位媒体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

下面我就《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文件制定情况以及相关工作取得的进展向各位作简要介绍。

2019-06-12 10:03:21


雷朝滋:

第一,《行动计划》出台的背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这句生动而深刻的话。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是基础,关键在创新。

2019-06-12 10:04:19


雷朝滋:

长期以来,高校作为农业农村领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力量,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等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教育部组织高校积极响应和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决策部署,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支持下,联合科技部先后在高等学校批准建设了39所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积极探索农科教相结合的综合服务模式,推动高校成为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人才基础。

2019-06-12 10:05:50


雷朝滋:

立足新时代,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系列部署,教育部围绕如何建机制、提能力、重实效,在2020年底印发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引导高校深度参与和主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施。

2019-06-12 10:06:33


雷朝滋:

第二,《行动计划》主要内容。

《行动计划》是以高校服务“三农”的优势和特色为基础,汇集各类政策、资源,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需求,推动高校加快构建服务支撑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体系的指导性文件,《行动计划》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作出了总体设计和系统部署。计划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布局,强化高校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显著提升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质量,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使高校成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创新和技术供给的重要力量、高层次人才培养集聚的高地、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政策咨询研究的高端智库,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2019-06-12 10:07:54


雷朝滋: #p#分页标题#e#

《行动计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体系、两个支撑、三个服务、四个保障、五个原则、六个战略、七个行动,即加快构建高校支撑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服务农业、农村、农民;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实施落地、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宣传推广四个方面做好保障;坚持立德树人、创新引领、服务导向、开放协同、国际视野五项原则;协同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六大国家战略;组织实施七大行动,并细分为19项重点任务和7个专栏。

2019-06-12 10:08:30


雷朝滋:

重点任务包括:一是科学研究支撑行动,发挥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技术创新策源地的重要作用,加强农业农村领域的原始创新和前沿研究,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创新;二是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引导高校加强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创新,解决掣肘农业农村领域发展的科技瓶颈问题,强化联合攻关,实现核心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突破;三是能力建设提升行动,以科技创新基地和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为抓手,加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建设;

2019-06-12 10:09:35


雷朝滋:

四是人才培养提质行动,完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打造一支“一懂两爱”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五是成果转化推广行动,支持高校围绕“三农”一线需求,产出一批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强化高校在农技推广体系中的作用,积极开展成果推广转化示范;六是脱贫攻坚助力行动,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好当前脱贫攻坚与长远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实现贫困地区脱贫成果巩固和长期可持续发展,在脱贫攻坚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七是国际合作提升活动,支持高校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加强农业科技交流和人才联合培养,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2019-06-12 10:10:59


雷朝滋:

第三,相关工作推进情况。《行动计划》出台后,各高校积极响应,贯彻落实中央和教育部要求,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进一步汇聚高校创新资源,深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已经有30余家高校制定了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方案,13所高校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

2019-06-12 10:11:56


雷朝滋:

一是提升高校创新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源头动力。高校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之一,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在“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农业农村领域累计牵头承担项目占总项目数的近40%。高校在农业遗传育种、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近五年高校在农业领域获得国家科技奖励66项,占相关领域授奖总数的46%。在2020年我国农业科学15项重大进展中,高校牵头完成了7项。近期以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的有组织创新,正在培育建设智能分子设计育种前沿科学中心,作物表型组学研究和农业微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源头创新支撑。

2019-06-12 10:12:17


雷朝滋:

二是创新科技服务模式,为乡村振兴培育产业新动能。一直以来,高校大力推进校地、校所、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探索建立了“太行山道路”“湖州模式”“曲周模式”等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科技服务模式。中国农业大学扎根河北曲周县46年,实践探索出农科教相结合的“曲周模式”,通过科技改土治碱,将23万亩盐碱地变成了现在的米粮川,农业粮食生产从1973年亩产不足100斤到每年平均亩产1000公斤以上,从经济滞后到如今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46年来,从曲周实验站先后走出了两任大学校长,三位院士,为中国农业大学培养了50多名教授,500多名研究生,为曲周县培养了500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科技干部。新时代以来,高校围绕乡村振兴持续创新,通过“专家大院”“科技小院”“科技大篷车”“百名教授兴百村”等多种农业科技推广的新做法,将高校科技成果和人才优势转化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产业新动能,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39所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共建设了各类实验站300余个,院士、专家工作站500余个,各类农业推广示范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近1400个,服务涉农企业1700余家,示范推广新成果1万余项,新增产值近6000亿元。

2019-06-12 10:13:53


雷朝滋: #p#分页标题#e#

三是深化农科教融合,为乡村振兴夯实人才基础。高校是高水平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人才的聚集地,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十三五”新增岗位科学家中,来自高校的专家有164人,占总数的46%。高校通过参与实施乡村振兴,强化实践育人,让广大的乡村、企业车间等成为高校实践教学的教室,让有技能的农民、企业技术人员成为大学实践教学的教师,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培养“水平高、能力强、接地气”的高质量创新人才。高校不仅授人以鱼,还授之以渔,既组织专家、教授深入县、乡、村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又开门办学加强基层培训服务。以39所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例,累计派出科技特派员4.6万余人次,培训乡村振兴人才48万余人次,培训农业技术人员43万余人次,以各种形式培训新型农民250余万人次。

2019-06-12 10:14:11


雷朝滋:

四是深入服务脱贫攻坚,助力实现乡村振兴优先任务。聚焦精准扶贫,高校已经深入国家特困连片区布点建站,通过“产业技术+示范推广+人才+农户”等多种扶贫模式,实现专家到农户、技术到农田、产品到市场,增强贫困片区的“造血”机能,有力带动贫困片区脱贫致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如南京农业大学发挥学校在菊花、稻米和红蒜的科技成果积累,组建农户生产联盟,推动1万亩红蒜、2万亩锌硒米、5万亩蔬菜和8万亩蓝莓产业发展,通过两年定点帮扶实现贵州省麻江县脱贫“摘帽”目标。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通过“小云助贫中心”的创新实践,探索出以复合型产业为核心的深度贫困综合治理模式;张福锁教授创建了科学家与农民深度对接、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输血”与“造血”有机融合的“科技小院”精准扶贫新模式;天津大学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宋鹏,在甘肃陇南市通过三年驻村工作,帮助村里打造了全链条式电商产业,培养了一批农村电商人才。这三位在2020年、2020年先后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

2019-06-12 10:15:54


雷朝滋:

五是积极开展战略研究,加强乡村振兴理论和文化创新。据不完全统计,高校已经成立乡村振兴相关的研究机构百余个。高校搭建“乡村振兴战略论坛”等平台,组织开展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交流,通过深入开展政策研究和理论创新,为政策制定提供研究支撑。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织3000余名师生在西部7个省区近5万行政村开展乡村振兴调研,为国家和西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本底数据。高校还在改善乡村社会风气、优化现代乡村治理、开发乡村文化资源、传承乡村文化传统等方面积极作为,如山东大学牵头组织在山东省2800多个村镇建设乡村儒学讲堂9000余个。

2019-06-12 10:16:28


雷朝滋:

六是加强开放创新,提升乡村振兴中国方案的影响力。围绕涉农重大问题研究,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10余所国内涉农高校联合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加州大学、普渡大学等5所美国高校,联合组建了“中美大学农业推广联盟”,加强高水平国际合作促进国际人才交流。高校发起成立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一带一路’农业企业合作联盟”等国际化合作平台,近20个国家的近百所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参与。在“一带一路”和“南南国家”的农业农村发展与减贫事业中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2019-06-12 10:17:03


雷朝滋:

第四,下一步工作考虑。

#p#分页标题#e#

《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发布,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转化为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具体行动,标志着高校已经吹响全面深入服务乡村振兴的号角。我们下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就是要落实好这个《行动计划》。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推进《行动计划》的具体落实作为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来抓,多方面着力推进,写好奋进之笔,交出满意答卷。

一是统筹资源配置,加大政策支持。引导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相关学科的投入;支持高校通过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资源,加强对从事乡村振兴相关基础性研究、技术推广研究的科技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布局一批乡村振兴领域创新平台,建设交叉研究的前沿科学中心,鼓励高校进行评价机制改革,充分调动各类科技人员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积极性。

2019-06-12 10:18:52


雷朝滋:

二是落实立德树人,强化实践教育。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大需求,推进产教融合,加快一流农业大学、一流农业学科建设,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充分发挥创新实践、生产实践、扶贫实践等对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植根乡土乡村,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三是决胜脱贫攻坚,做好统筹衔接。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提升,教育部将支持高校组织专家学者、科技服务团、博士生服务团等队伍,深入贫困地区,发动企业、校友等多方力量,帮助贫困地区打造新产业、完善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发展新型业态,展现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高校力量”。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2019-06-12 10:19:29


续梅:

谢谢雷司长。下面有请吴普特校长介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有关工作情况。

2019-06-12 10:20:32


解读《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图文直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介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有关工作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吴普特:

尊敬的雷司长、主持人、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以下我简要介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贯彻落实《行动计划》以及长期以来发挥农林优势、服务乡村振兴的有关情况。

2019-06-12 10:21:43


吴普特:

一是全力推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我们始终把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林人才作为立校之本,探索新时代农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出台了《专业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通过建立“通专结合、本研贯通、产教融合”的培养新体系,设立“乡村振兴”硕士培养专项,着力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优秀“三农”人才。

2019-06-12 10:22:34


吴普特:

二是科技支撑引领实现重要突破。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破解“小麦癌症”条锈病防治难题;建立旱区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体系;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西农979”推广面积累计超过亿亩;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成效,助推陕西绿色版图向北延伸400公里;选育的“瑞阳”“瑞雪”“秦蜜”“秦脆”等苹果新品种助推陕西成为我国大的苹果生产基地,推动苹果适生区“西进北扩”。

2019-06-12 10:23:28


吴普特:

三是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加快推进。探索构建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在全国15个省建立产业试验示范站27个,示范基地46个,科技示范园100多个,有效破解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后一公里”的难题,被誉为“高校服务社会的一面旗帜”。

#p#分页标题#e#

四是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成立陕西省乡村振兴产业研究院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组织3000余名师生深入西部7省区48147个行政村开展乡村振兴调研,形成《西北乡村类型与特征调查报告》,为国家及区域乡村振兴规划设计提供基础支持和数据支撑。在陕西韩城市开展乡村振兴整体发展规划编制,为整县域试点示范打造样板。

2019-06-12 10:24:59


吴普特:

五是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大力开展科技扶贫,实现了省内56个国定贫困县区农业科技服务全覆盖,在镇巴、城固、紫阳等深度贫困县布局建设10个产学研一体化的扶贫示范推广基地,探索“三团一队”扶贫工作新模式,推动扶贫工作由“点上做亮”延伸到“面上做好”。依托中组部在学校设立的全国农业农村干部培训基地以及学校设立的农民发展学院、试验示范基地,形成了立足西部、辐射全国的教育培训新格局,年均培训7.8万余人次。开创整县域定点扶贫工作新局面,助力合阳县实现脱贫摘帽。2020年,学校定点扶贫工作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考核为“好”的100家单位之一,也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考核为“好”的14所高校之一。

六是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校创建的“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建立海外现代农业示范园4个,海外人才培养基地3个,建成“粮油产业科技创新基地”,推动丝路沿线国家的广泛合作及学校科技成果的辐射推广。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贯彻落实教育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坚持做好“顶天立地国际化”三篇大文章,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大重要作用。

一是推进农业学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具有农科特色“大国三农”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及交叉融合、复合贯通的新农科知识体系。开展协同育人,推进实践教学项目化改革,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配置到产教融合平台上,配置到产业示范基地中,根植于乡村振兴的土壤里。

二是加快一流农业大学的建设。做强做大优势学科,加快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建设特色鲜明的学科群,切实履行好服务保障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人类健康和乡村振兴四大学科使命,为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做实做强“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深化高水平国际合作,让科技成果在丝路沿线国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是加强机制体制创新。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助力深度贫困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推动按县域、乡域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新模式。打通科技推广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交流的连接通道,以高水平科技支撑高质量科技推广,以高质量推广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四是积极开展未来农业研究。筹划建设未来农业研究院,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农业科学前沿,设立前沿与交叉学科专项,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开展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攻关,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脱贫攻坚提供“西农智慧”,贡献“西农力量”。

谢谢大家。

2019-06-12 10:25:56


续梅:

感谢吴校长。下面我们就请李召虎校长介绍华中农业大学科技创新服务产业振兴的有关情况。

2019-06-12 10:26:44


解读《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图文直播】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李召虎介绍华中农业大学科技创新服务产业振兴有关工作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李召虎:

谢谢主持人。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十九大以来,华中农业大学抓住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牛鼻子”,坚持“四个一”的特色发展模式,用标志性成果产业富农,多渠道为产业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库的支持,探索“六个一”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p#分页标题#e#

第一,用标志性的成果实现产业富民。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围绕一个领军人物、配置一个创新团队、支撑一个优势学科、促进一个富民产业”的“四个一”特色发展模式,培养出了以油菜、柑橘、种猪、兽用疫苗、绿色超级稻等为代表的标志性创新成果。五年来,共示范推广新成果、新技术200余项,带动发展农业产业新增产值超千亿元。

2019-06-12 10:27:53


李召虎:

由傅廷栋院士带领的油菜团队选育出75个油菜品种,年均推广面积超过1200万亩,在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推广面积约3亿亩。近年来团队集合多学科的力量,实现了油菜由油料作物发展成蛋白质作物,能源作物、饲料作物、绿肥作物、蔬菜作物和观赏作物。

邓秀新院士带领的柑橘团队规划了我国两纵两横柑橘优势产业带;选育21个优良品种;成功实现柑橘鲜果周年供应。在江西省赣州市,2020年实现脐橙产业群总产值超过122亿元,帮助25万种植户增收致富,户均收入2.62万元。在宜昌市秭归县,2020年涌现出脐橙产值过亿元的村3个,超过5000万个的村10个。

2019-06-12 10:28:24


李召虎:

由陈焕春教授领衔,兽医学和畜牧学科引领我国生猪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学校与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在猪场的生物安全、猪病防控与净化、生猪健康养殖等领域开展协同联合攻关和全面的战略合作。公司平均生猪养殖的成本降到行业的先领水平5.31元/斤,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从2009年的19头,提高到了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28.7头。

张启发院士领头的水稻团队提出并实践了“基本不打农药,大量少施化肥,节水抗旱”的绿色超级稻的战略构想。至2020年,已经审定64个超级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5亿亩,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30%,节约灌溉用水30%,每亩成本节收近270元,新增产值超过300亿元。

2019-06-12 10:29:45


李召虎:

近年来绿色超级稻的内涵又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催生了再生稻和“双水双绿”的产业模式。湖北省的再生稻面积2020年已经达到了300万亩;“双水”即水稻与水产养殖,“双绿”是指水稻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水产品不喂药、少施饲料,与水稻互补共生,已在湖北示范超过200万亩,被写入2020年省政府的工作报告。

五年来学校还培育推广玉米新品种8个,新增产值约30亿元,推广棉花新品种30万余亩,新增产值5亿元,推广食用菌新品种5000万袋,推广茶园面积100多万亩,推广脱毒马铃薯约2580万亩。

2019-06-12 10:30:26


李召虎:

第二,为产业富农提供人才支持。学校坚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乡村振兴培养“一懂两爱”和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新型农业创新人才。五年来,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和55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岗位科学家,建立了85个院士、教授专家工作站共有500余人次院士和教授,804人次湖北省科技特派员、227人次“三区”科技人员和35支博士服务团驻点服务乡村振兴的第一线。持续开展“农业农村人才培养推进行动”,累计培训农村致富带头人、涉农企业主等各类乡村振兴人才1.9万余人次,培训农近10万人次。

2019-06-12 10:31:31


李召虎:

三是坚持智库支农。整合多学科的力量,打造新型智库,着力提升政府、产业的决策支持能力,在国内率先成立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校自主科研创新基金设立乡村振兴项目11个、定点扶贫项目29个,围绕粮食与种业安全、绿色健康养殖、农村环境保护等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的主题,开展了全方位政策研究并提出的咨询建议,向各级政府和各产业提供决策咨询报告110余份,开展智力服务项目412项。

四是实践“六个一”的产业精准扶贫。在定点扶贫点湖北省建始县有效衔接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探索实践“围绕一个特色产业、组建一个教授团队、设立一个攻关项目、支持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专业合作社、助推一方百姓致富”的“六个一”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并围绕“六个一”的产业精准扶贫开展科技服务4100余人次,开展人才培训18000余人次,先后培育了10个优质特色产业,其中规模过亿的产业超过5个,累计带动建始县80561人脱贫。

#p#分页标题#e#

在今后的工作中,华中农业大学将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践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进一步落实好《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思路、深化认识,切实把工作做好,为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谢谢。

2019-06-12 10:32:47


续梅:

谢李校长。张福锁院士是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他带领的师生团队以“科技小院”为依托,零距离服务乡村振兴取得了明显成效。下面,我们就请张院士介绍具体做法。

2019-06-12 10:33:37


解读《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图文直播】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介绍其团队服务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和经验。(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张福锁:

谢谢主持人。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各位媒体的朋友们,非常高兴在这儿能汇报一下我们在生产一线创新技术和技术应用模式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工作。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国农业大学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的第一责任和首要任务,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决策和部署。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要求,积极引导学校师生开展早作为、大作为、实作为的深入行动。

2019-06-12 10:34:01


张福锁:

长期以来,我们团队长期扎根农村,建立以“科技小院”为依托的特色农业技术推广与科技服务网络,与“三农”零距离接触,创新技术,解决农业生产中一系列的关键问题,创新技术应用模式,大范围的服务农民,引导农民绿色生产,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和农业经营体制变革,用农业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2019-06-12 10:35:18


张福锁:

一是探索农业科研新思路,提升乡村振兴的科技含量。我们以“3F(Field,Farm,Farming System)”和“三农”(农业、农民和农村)为研究对象,探索“选题从生产中来,成果到生产中去”的科研思路,立足农业一线,围绕生产问题,与农民一起开展接地气的科技创新,创新作物绿色高产高效技术,直接用到农民地里,推动当地生产发展和技术应用。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上面,成为全球小农户增产增收的榜样。

2019-06-12 10:36:48


张福锁:

二是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乡村振兴的技术支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我们团队针对我国苹果、柑橘、葡萄等产业大、品质低、效益差的问题,我们住进果园调研限制因素、创新提质增效技术、大面积示范推广,实现增产提质增收的好效果。例如我们在河北省曲周县相公庄村,引进和集成多项先进管理技术,形成提质增效技术规程,通过农民田间学校示范推广,全村苹果产量提高36%,经济效益提高27%,通过创新村级技术服务模式,转变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从而促进改善村容村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三是科技人员与农民面对面服务,推动乡村振兴的成果转化行动。构建了覆盖全国的“科教专家网络+政府推广网络+校企合作网络”,与千百万农民一起,大面积应用绿色增产增效技术,创新新型技术应用模式。我们团队先后与全国1152名科技人员、6.5万名农技推广人员、13万农业企业技术人员和452个县2090万名农民一起,在过去10年中,共推广应用技术累计5.66亿亩,增加粮食生产3300万吨,减少氮肥用量120万吨,增收节支793亿元,开展和组织了1.4万多个培训班,2.1万多个田间日活动,6000多场田间观摩会和发放了33.7万份宣传册。实现了增产增收和环境保护,为脱贫增收、转变发展方式和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9-06-12 10:37:48


张福锁: #p#分页标题#e#

四是育人与用人无缝对接,扶贫与扶智紧密结合助力脱贫攻坚。在解决小农户增产增收问题的同时,高度重视农民科技培训和培养农村科技人才,创建“科技小院”模式,采用面对面讲课、田间观摩、科技长廊、科技胡同等多种方式向农民普及农业技术,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了他们自我提高的能力。例如在山东乐陵市通过科技攻关,着力解决当地优势产业——金丝小枣裂果的品质问题,推动了当地金丝小枣产业的发展,同时开办了网上销售渠道,带领农民网络销售,创立“百年福枣”品牌,促进农业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结合,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这些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学术界的关注和肯定,形成了典型经验,我本人也在2020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

未来,中国农业大学将引导和鼓励更多的老师学生积极投入农业农村发展的各项重点工作,做到“育人、顶天、立地、报国”的无缝结合,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农大贡献。谢谢。

2019-06-12 10:38:26


续梅:

谢谢张院士。浙江省湖州市与浙江大学13年来坚持市校合作这一模式,全面促进了湖州的“三农”发展,下面我们就请蒋伟峰副市长作介绍。

2019-06-12 10:39:40



解读《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图文直播】


浙江省湖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蒋伟峰介绍湖州市与浙江大学贯彻落实“两山”理论协同开展乡村振兴的做法和工作成效。(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蒋伟峰:

感谢主持人。尊敬的雷司长、各位专家、记者朋友们,非常感谢教育部给我们湖州提供学习全国先进经验的机会。湖州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是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是太湖之滨一座以湖命名的城市, “五山一水四分田”,5800平方公里、300万人口,去年实现GDP2719亿,财政总收入490亿,是我们国家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重点节点城市。早在2006年,湖州市就跟浙江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创新开启了市校合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13年来,市校双方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一任接着一任干,在湖州实施了三轮“1381行动计划”,全面促进了湖州的“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有力提升了浙江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湖州连续六年在全省的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中荣获第一名,实现了“六连冠”,也成为了农业农村部和浙江省省部共建乡村振兴首批示范市,去年农民人均支配收入达到了31767元,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1.71:1。

2019-06-12 10:40:26


蒋伟峰:

主要做法和成效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我们提供了可复制的市校合作湖州样板。市校双方按照“长期全面战略合作”的要求,密切沟通、深化协作。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领导重视。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导作用,市里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规划、政策、项目等重大问题。浙江大学也成立了以书记、校长为组长,20多个部门,学校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合力推进市校合作工作。二是完善机制。市校双方每年制定工作计划,每年召开市校年会,每年排出100多个项目来共同推进这项工作,市里制定了专门的考核办法来推动工作,浙江大学也专门设立了推广教授、挂职锻炼、建立实践基地等多种方式来鼓励教师参与湖州的农技推广工作。

2019-06-12 10:41:57


蒋伟峰:

三是重抓项目。我们突出项目建设这一关键抓手,到目前为止已经实施了1099项科技的合作项目,也构筑了科技孵化辐射、人力智力支撑、体系机制创新“三大平台”,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四是久久为功,我们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与时俱进、接力推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2006年,我们“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推进农村全面建设为目标,以改革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来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2011年,我们全面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素质提升、平安和谐等工程,来全力建设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和美丽乡村示范区。当前,我们正在围绕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部署,市校双方正在全力推进湖州高质量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市、高水平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

2019-06-12 10:42:31


蒋伟峰: #p#分页标题#e#

第二,探索形成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湖州模式”。2007年,为促进湖州现代农业发展,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和产业化,我们市校双方成立了“南太湖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心”。2009年,双方研究制定的《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业技术推广方案》在吴兴区、长兴县率先试点。2010年,围绕湖州的特色主导产业,成立了“浙江大学湖州市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积极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技术研发创新、农业技术公共服务“三大平台”,组建了10个市级产业联盟。我们的主要特点是“1+1+N”,第一个“1”就是组建一个高校院所专家团队,首席专家加一批专家;第二个“1”就是本地的一些农技推广小组;所谓“N”就是若干个经营主体。这样的模式解决了科研选题与产业发展需求直接对接的问题,解决了农技推广服务与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有机统一的问题,也解决了农业技术推广“后一公里”的问题,为农业插上了科技翅膀,为共建共赢打好了基础,也真正实现了“把论文写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的愿景。到目前为止,我们第一个“1”,高等院校的专家团队已经有104名专家;第二个“1”,市县的土专家221名;服务的农业经营主体达到了1400多家。

2019-06-12 10:43:35


蒋伟峰:

第三,实现了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政府搭建农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成立了“浙江大学湖州市南太湖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实验示范基地”,设立了市校合作专项补助资金,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技推广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我们支持农业企业积极参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转化、推广项目的深度合作,促进财政投入、部门资源、企业自身和高校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实现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农技推广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共赢。近年来,共引进、试验、示范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有1522项,其中200余项经过遴选评估成为湖州市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下一步,我们市里正在谋划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成果转化、搭建创新平台等新一轮的深度合作计划,我们也将始终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子走下去,进一步发挥好、整合好、挖掘好市校双方的特色优势、资源力量,聚焦聚力乡村振兴,积极推进资金进乡村、科技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提升合作水平,不断丰富科技服务的“湖州模式”,为高校服务地方乡村振兴作出示范、提供经验。

2019-06-12 10:44:40


续梅:

感谢蒋市长。五位嘉宾的介绍就到这里,下面看看记者朋友们有没有问题。

2019-06-12 10:45:12


中国青年报记者:

刚才雷司长在介绍中提到,要构建服务支撑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体系布局,请问雷司长,为什么如此强调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将进行怎样的布局?谢谢。

2019-06-12 10:46:39


雷朝滋:

非常感谢记者朋友让我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们的想法。十九大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新时代,作出了中国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大战略判断,在这样一个精神的指引下,我们也在深入思考进入新时代以后高等学校肩负的新使命,我们要搞清楚我们高等学校的责任、地位和应该担负的使命。从产业来说,农业是第一产业,表明了它的基础性地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当前的优先任务是决胜脱贫攻坚,在2020全面建成小康以后,需要继续实施乡村振兴,对脱贫攻坚进行巩固提升。我们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就是要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要实现现代化,总书记讲,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十九大提出的几大战略部署之一。高等学校应该有所作为,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能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要看我们的科技创新。因为讲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它的根本都在科技实力,我们的产业竞争力也得靠科技,军事实力也得靠科技。中央现在提出要打造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就是要支撑我们国家能够走近舞台中央,能够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

2019-06-12 10:47:35


雷朝滋: #p#分页标题#e#

我们考虑今后一个时期,高等学校要继续积极承担各类科技任务,特别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经济发展、国家安全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健全自己的体系。可以说,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总体的思路是加强能力体系建设。

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来说,我们也要打造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衔接。创新链是从原始性创新和技术研究,到关键技术攻关,再到产业化。我们可以简要概括为“三纵一面”。“三纵”是从三个方面讲的,一是基础研究,我们要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真正实现并跑好是领跑的地位,没有基础研究的突破是不可能的。我们要打造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平台,包括在农业农村科技领域也要打造重大平台,加强农业农村科技领域的基础研究,提升原始性创新能力。在基础研究平台构建上,顶层是前沿科技中心、国家研究中心,这个是瞄准前沿科技领域、瞄准重大科技目标、鼓励多学科交叉,通过组建大团队,建设大设施,凝练培育大项目,争取产出大成果。

2019-06-12 10:48:51


雷朝滋:

正在培育和建设的前沿科学中心,在农业农村领域,有智能分子育种前沿科技中心,各位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智能分子育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育种,不仅利用生命科学的先进成果,同时还要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农业农村的育种服务,这是比较前沿的。因为只有在这个方面占领制高点,我们在国际竞争当中才会处于主动的地位。我们鼓励高等学校在这方面有所作为。接下来一个层次是学科层面的,我们要继续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我们在基础研究领域提出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就是要攀登高峰,要争取第一。我们在基础研究阵地打造平台体系,就是为了提升争第一的能力。

2019-06-12 10:49:56


雷朝滋:

第二“纵”是应用研究。基础研究要往下走到应用,才能真正服务于经济、产业发展。应用研究平台的顶端,是已经实施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在高校布局建设的国家协同创新中心,推动校企和校地的协同创新。创新的源头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但是要变成核心技术,一定要通过与企业合作,在产业化过程中,推动农业高等学校和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合作,来服务于我们产业发展、服务于乡村振兴。这是顶端的。第二个层次也是学科层面上的,我们要继续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还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这是第二“纵”。

2019-06-12 10:50:55


雷朝滋:

第三“纵”是成果推广转化。有了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终还是要转化,才能把科技成果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成果转化上我们也要建相应的基地,已经开始推动建设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今后还要结合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师生共创,建设双创示范园。包括刚才给大家介绍的39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我们还要继续加大建设力度,推进农科教相结合的综合服务模式。

高等学校下一步在成果转化上还要加大力度,我们现在有不少的成果,总体转化率还不太高,相对来说农业农村领域成果转化率还是比较高的,很多的成果都已经变成了产品、商品,变成了现实的生产力。但从整体来说我们还要提高转化率,教育部还会出台相应的政策,引导推动转化工作。

总的来说,“三纵”:一是基础研究的平台,加强基础研究;二是应用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包含一些装备的突破;三是成果的转化,真正让它变成现实生产力。一共三个方面,称为“三纵”。

2019-06-12 10:51:43


雷朝滋: #p#分页标题#e#

”一面“主要是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要创造宽松的环境,解放科技人员,鼓励科技人员既要创新,还要服务于推广。农业领域很多年前就设立了推广教授,把成果推广到第一线去。农业领域有自己的特点,直接和农民打交道,直接到乡村去,才是真正的落地,真正的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所以我们还要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在体制机制、评价改革方面加大力度。当然这里我还要特别强调一下,下一步还要特别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对比我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科技上的差距,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还是很有可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实现赶超。但是要特别注意我们的创新文化建设,这涉及到我们的价值观,既有学校的价值追求,也有学院学科的价值追求,还有科研人员的价值追求。如果我们的创新文化建设的比较好,创新生态比较好,我们追赶的时间会缩短,我们创新的质量、创新的效率都会提高。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后,我们从富起来的时代进入到强起来的时代。在富起来的时代主要是跟踪模仿、缩小差距,但是强起来的时代必须要原创引领。要实现原创引领,我们所需要的创新文化是不一样的,大家一定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潜心学问,水到渠成。所以我们讲的“一面”,是改革的“一面”,政策体制机制,包含创新文化建设都在这里面。我们从“三纵一面”来打造高等学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体系,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真正服务好乡村振兴。如果我们乡村都振兴了,我们中国的现代化也就指日可待。谢谢大家。

2019-06-12 10:52:56


续梅:

继续提问。

2019-06-12 10:53:36


央广网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想问一下吴校长,刚才您提到了要建立未来农业研究院,所以我想请您具体介绍一下未来农业的发展前景,还有学校的一些具体举措。同时我还想问一下各位嘉宾,因为我们说助力乡村振兴,产业扶贫一定要精准扶贫,请问在精准上如何深入下工夫?谢谢。

2019-06-12 10:54:56


吴普特: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感谢你给我提供这个机会,我们就未来农业做一个探讨。我为什么要提出未来农业?因为刚才雷司长也说了,我们现在进入一个新时代,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发展,在吃饭的问题上,我们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从吃不饱到吃得饱,从吃得饱到吃得好这两个阶段的转变,目前我们正在由吃得好向吃得健康这个方向转变。1978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我们的农业生产的基本经营方式是以农户为单元,发展到今天,我们有多种的模式,包括土地流转,那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到底未来农业是什么样的?传统的理念上,我们把总是把农业划定为第一产业,那么今天的农业,新时代的农业,还是不是单纯的第一产业?这就驱使着我们农业院校不得不思考未来农业的发展,我们研究以后认识到未来农业的发展有四个特点:

2019-06-12 10:55:27


吴普特:

第一,未来农业不再是单纯的第一产业,它一定是一产、二产、三产的有机融合,我想这个问题大家容易理解,我就不做解释了。

第二,未来农业的发展一定是模式多元,它不是简单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以小农户经营的方式,也不是完全的农业企业或者大的农场,它一定是多元化的,包括大企业、大农场、小农户经济,还有家庭农场、农业生产合作社,一定是多元化的模式。

2019-06-12 10:56:58


吴普特:

第三,未来农业的发展一定是绿色发展。我们不可能再用沉痛的生态和环境的代价来换取农业的高产,我们一定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否则,我们对不起我们的后代,对不起我们的子孙,因为资源是有限的。

第四,未来农业一定是智能化发展。我算了一笔帐,即使城镇化达到80%,还有接近3亿的农民,大家都知道,有效劳动力应该是人口群体的50%。为什么我这样讲呢?假设一个人一生可以活80岁,1岁到20岁是学习阶段,60岁到80岁是养老阶段,20+20=40,40÷80=0.5,那也就是说未来我们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有效劳动力大约是1.5亿人口,1.5亿人口要经营18亿亩耕地、60亿亩草场,还有水产等等,怎么让他们经营?所以,智能化一定是一个发展的方向,因为我们过去七八亿农民也是经营着同样的一片土地。所以,这四个特点给农业大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过去我们总认为,学习不好的孩子在农村做农民,未来肯定不是这样的。未来的农民、未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一定是有一定专业知识、有一定情怀、有一定能力的、掌握着智能化生产的这样一群高水平的群体。

2019-06-12 10:57:27


吴普特: #p#分页标题#e#

这是对我们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的一个问题,对我们学科专业的结构性改革也提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我们过去的学科和专业都是按照一产来设计的,但未来农业一定是一二三产的融合,模式多元化的发展、智能化的要求,还有绿色发展的一个目标。那么,我们学科专业到底应该怎样设置?只有一条,就是对我们的学科专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改革?就是要理、工、医、农、经、管、文、法交叉融合,怎么交叉、怎么融合?这就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事,就是要探索的事。

所以基于这样一个想法,我们建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来农业研究院,也得到了部里的批准,目的就是探索未来农业学科专业的设置,就是在这种学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探索的基础上,探索和建立支撑和引领未来农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当然我知道,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是也是不得不做的一个过程,目的就是为了支撑和引领未来农业的发展,来解决我们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人类健康和乡村振兴这四个学科使命的问题。我们正在积极探索成立生物医学与人类健康研究中心,昨天校长办公会还研究成立了反刍动物遗传与进化研究中心。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终我们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对未来农业的理解以及我们建立未来农业研究院的目的。

2019-06-12 10:58:59


吴普特:

4月份我们在北京召开了未来农业发展战略研讨会,邀请了10多位院士,大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我们正在消化吸收。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建设未来农业研究院,我们将不遗余力地将这件事情做好。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

2019-06-12 10:59:33


李召虎:

谢谢。因为精准扶贫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有众多的典型案例。华中农业大学为了做好精准扶贫的工作,有这样几点做法。

第一,一张蓝图绘到底。学校在2012年和结对的建始县构建了脱贫攻坚的战略规划,六七年以来脱贫攻坚的行动一直围绕这样一个规划,一年一年的坚持推进。一张蓝图绘到底,这对做好精准扶贫非常重要。

2019-06-12 11:00:03


李召虎:

第二,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开展教育扶贫。大学重要的是育人功能,我们也把教育扶贫、拔除贫困的穷根子作为重要的方面。发挥学校的优势,通过乡村教师来汉的培训项目,在过去的几年我们培训小学校长55名,骨干教师75名,实现了建始县乡村小学的全覆盖,希望通过教育扶贫拔出穷根子。同时也开展乡村技术人员的培训,培养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种养植领头人致富能手。

2019-06-12 11:01:31


李召虎:

第三,坚持特色产业引领扶贫。发扬学校的特色,使农民能够致富的钱袋子鼓起来。我刚才介绍了“六个一”的精准扶贫模式,在过去的六年当中,我们组建了29支教授团队,设立了专门的攻关项目,投入了专门的资金,为建始县打造了景阳鸡、魔芋、猕猴桃等一批适合当地的特色产业,引领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实现了增产、增收、增效和脱贫致富。

另外,我们也坚持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我们正在积极研究和规划如何打造乡村振兴的“样板间”行动,在建始县积极谋划推进乡村旅游、文旅项目等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为了加强乡村的基层治理,我们近年来推进学校和县里乡村的党建对接,我们学校的学院党支部与25个贫困村党支部“1+1”对接,发挥党建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做好精准扶贫是一篇重要的文章,我们还需要继续的努力。谢谢。

2019-06-12 11:02:01


蒋伟峰: #p#分页标题#e#

浙江省在2015年就全面消除了贫困现象,我们现在省里主要还是在解决相对贫困方面做一些探索。湖州在解决相对贫困方面主要做了这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是推动扶贫数据共享。扶贫对象建立以后,各个部门之间都围绕着这批对象来共同推进救助工作,比如民政部门、教育部门、科技部门,政策之间都可以通过对象的统一来共同做这方面的工作。

二是在政策的整合方面,比如低保政策能够让这些扶贫对象共享。

三是我们更多的是做农村脱贫攻坚问题,城市事实上也是存在很多的贫困群体的,那么城乡如何共同推进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也做了一些探索。

总之,2020年全国全面建成小康、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以后,贫困问题还是长期存在,相对贫困是长期存在的现象,这项工作还是要继续深入抓下去,我们湖州将在这些方面率先做一些探索。

2019-06-12 11:03:42


续梅:

我们的提问就到这里。“不忘初心、服务‘三农’”是高校尤其是农业院校的重要使命,目的都是为了乡村振兴、农业发展、农民幸福。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将牢记使命、继续前行。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结束)

2019-06-12 11:04:11

转载自:教育部网站

网上报名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分数:
  • 电话: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644062549@qq.com删除

提交报名同学/家长:允许择校老师帮您择校调剂,同意《隐私保障》条例,并允许推荐给更多服务商为您提供服务!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52sou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