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需要什么样技能人才?


中国制造大而不强,核心是创新能力不强,实质是人才不强。214日,教育部、人社部和工信部联合发布《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目的就在于从根本上补齐这一短板。环顾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中国制造站在了新的时代风口。面对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早在2015年,国务院就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创新作出顶层设计。

中国制造2025”需要什么样技能人才?

 

中国制造2025”需要什么样技能人才?

此次发布的《指南》,可说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一揽子专项规划的“人才篇”,也是系列规划指南的收官之作。该《指南》提出7部分重点任务、聚焦5项重点人才工程,致力于构建中国制造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无疑将为中国制造由大转强激发新的动能。高职教育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抓住“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机遇,将大有作为。那么,未来制造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才如何培养?

 

当前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当前,我国制造业人才培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问题突出,人才断档现象严重,培养质量与效益不高,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不适应。 

 

1.重点领域高技能人才不足

 

目前,技能人才数量基本满足,但还存在重点领域高技能人才缺乏的结构性矛盾。本次《指南》对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进行了预测:至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950万人,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人才缺口将达450万人。(见下图)

中国制造2025”需要什么样技能人才?

 

 

2.培养模式单一,复合型的创新人才紧缺

 

当前,高职人才培养多以学科为本位,培养模式单一,依靠本校师资,偏重理论学习,学生缺乏实践操作技能,中低端人才培养量充裕,但科技研发、经营管理、技术技能等高端复合型创新人才匮乏。教学过于强调学科内的基础教学,忽视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知识、技能的培养,造成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差,其毕业生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和企业用人的需求。

 

3.教育内容陈旧,人才用非所学现象严重

 

学科专业设置趋同,教育内容陈旧。首先,相关学科专业设置缺乏多样性与选择性,高校之间专业设置的重叠现象明显,高职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上,难以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行业特点。其次,新专业开设空缺,培养内容缺乏前瞻性,教学模式单一,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系统性,无法跟上产业发展形势。后,由于专业区分过于细化,缺乏新领域的跨学科方向设置,因而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跟不上实践及市场需求。懂信息化的,不懂智能化;懂智能化的,又不懂技术等。

 

 

中国制造2025”对技能人才的新要求

 

“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第一,能否培养出复合型技能人才。现代制造业需要大批具备某一领域的综合知识的技能人才,传统的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思路难以培养出符合“中国制造2025”要求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第二,能否适应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现代制造业需要具备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传统的职业教育重视实践技能水平的培养,培养的学生能力单一,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低。

 

第三,能否满足对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的需要。“中国制造2025”提出改变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现状,这就需要以大量高素质、掌握新技术技能的人才为支撑,职业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适应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

 

#p#分页标题#e#

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要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高职教育转变发展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当前,如何真正摆脱高职教育界普遍存在的浮躁、浮华、急功近利的教育教学改革,我们需要通过《中国制造2025》和《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客观冷静地认识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原因,并寻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向和目标。 

 

1.重视和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学校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各种技能,而且要让学生具备对某种技术的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使他们经历持续改进或创新现有的工艺、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完整的技术活动过程。让学生经过这样一种技术训练,培养学生具有这样一种技术素养是十分宝贵的。这是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重要的软实力之一。因此,必须让学生在三年中亲自参与一项包含技术选题、确定技术路线、制定技术方案在内的技术创新活动(文科学生要积极参与跨专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或技术攻关活动。

 

2.创新培养模式,打造复合型人才

 

未来的制造业需要大批能够实现智能化操作,适应工作岗位变化,具有高端的技术品格和负责任的职业态度,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要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建议设置专业交叉互补的课程群,以跨学科、跨专业课程群组织教学,打造宽口径学科结构。课程设置满足制造业需求,学科间不同课程相互支持,实现专业优势互补。鼓励学校与企业间联合开课。实行跨专业选课,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能力和专业学习方向,在课程组合、学习进度等方面享有选择权和自由度,自主决定每学期的学习量,实现“一人一培养方案”。

 

3.突出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培养

 

学校要紧扣《指南》提出的急需、前沿人才要求,根据急需人才情况动态调整课程及专业结构的设置,建立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学科群,加强十大重点领域跨学科、交叉方向选修课程建设,依据实际更新课程教材及实验仪器设备、及时评估专业状态等。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高校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中心,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重点培养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十大领域人才。

 

4.创新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

 

在教学方式上学校要积极创新,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实践层面出发,企业已经采用技术“5.0”版,可很多学校还围着“1.0”版转圈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如何能对上人才市场的接口?打破适销不对路的窘境,就需要提高企业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产教深度融合、学生真枪实练,广泛开展实践教学,加大实习实训的比重,所有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要达到总学时的60%以上,终让“学得好”和“用得上”无缝衔接。

 

5.完善制造业人才培养与成果转化机制

 

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强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国内外成功的产学研合作经验充分证明,完善而紧密的合作机制是人才培养与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基本保证。长期以来,我国的产学研合作由于体制与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对于制造业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贡献并不明显。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树立工程教育为制造业发展尽力的意识,主动与企业加强对话,有效地参与产业化的整个过程,发挥高校的多学科综合优势,实现产学研优势互补。

 

结语

 

今天的高职教育需要畅想未来,需要教育创新,但更需要关注当下,思考不足,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并不一定能够用“特色”来实证,也不是靠质量“工程”的运动式建设“打造”出来的。这亟待我们重新审视相关人才培养方案的含金量,系统改进教学、实习等环节,焊接上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缝隙。目前,“中国制造2025”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已全面转入实施阶段。高职院校应以时不我待的姿态抓好规划落实,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培养大批高素质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网上报名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分数:
  • 电话: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644062549@qq.com删除

提交报名同学/家长:允许择校老师帮您择校调剂,同意《隐私保障》条例,并允许推荐给更多服务商为您提供服务!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52sou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