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近义词分析真题(公务员考试里的成语辨析怎么搞定)


大家好,关于公务员考试近义词分析真题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公务员考试里的成语辨析怎么搞定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公务员考试近义词分析真题(公务员考试里的成语辨析怎么搞定)

本文目录

公务员考试近义词分析真题(公务员考试里的成语辨析怎么搞定)

  1. 对公务员考试一无所知,该怎么备考
  2. 公务员考试里的成语辨析怎么搞定
  3. 200分寻求深圳近年的公务员行测考试真题
  4. 公务员考试中做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有什么技巧
  5. 公务员行测考试之近义词辨析大全谁有呀

对公务员考试一无所知,该怎么备考

我是18年毕业的,考公失败之后,19年再战才考上的公务员,第一年的心态是松散的,第二年明显的就紧迫起来的。作为一个过来人,建议小白们一定不要听信网上“一个月上岸秘籍”、“做好30天,上岸不用愁”等噱头,老老实实根据考试时间提前做准备才是正道。我第一年的失败就是吃了这方面的亏了。

公务员考试近义词分析真题(公务员考试里的成语辨析怎么搞定)

看到过网上的一句话挺好的,“天才确实存在,但把自己看做普通人更加实在”。不打无准备之仗,老老实实按计划复习绝对没错:

一、行测

1、刷题。很多小伙伴会陷入题海战术的误区,认真刷得越多越好。其实,刷题不在于题量多少,而在于效率和方法。事实上,无需大量刷题,仅需要认真做30-50道题,即可掌握知识点。

2、刷历年真题。注意一定要掐着时间做,可以安排在早上9:00-10:00,按照考试流程去模拟练习,做完之后一定要认真分析答案,不要匆匆看完做错的题目就完事,做对的题目也要认真去分析,尤其是你蒙对的题目。

总之,要把每一道题当作4道题去做,从出题人的角度去思考,每道题每个选项的坑在哪里,认真分析每个选项。同类、同知识点的题目要放在一起做,将考点“竖向”对比,可以找出考点的相似之处。

3、查漏补缺。针对自己的薄弱题型和知识盲区,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积累,效果会非常好。

二、申论

1、按照题型巩固知识点。比如单一题,无需区分各要素,注意原因和问题危害都可以相互转化,判断题干性质即可,题干为不好的,负面的事情,都当作“问题”作答。摘抄为主,概括为辅,概括性、共性词汇前置。

公文题按照类型解答,方案类、宣传类、评论类等,掌握其基本要素,注意格式,不管怎么变,要素都来源于材料,不要自己脱离材料发挥。

2、刷真题。尤其是近五年的真题,每套题都要刷三遍以上。刷完后根据答案批改修改自己的答案,一遍遍去推敲分析,反复做,直到把真题做到跟批改答案一样为止。可以安排一周做两套申论,记住一定要完成,包括作文。刚开始肯定很难写,哪怕是根据答案思路也要把它写完,一定不能偷懒。

3、平时要注意积累。自己准备一些晨读材料,具体内容平时要注意从新闻热点、名人事迹等方面去整理收集。

公务员考试报考也很重要,大家一定要细细的研究招录职位表,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我第一年的踩过的“坑”分享给大家,这些误区一定要绕过呀。

1、盲目跟风或热衷于报考“没有专业限制”职位。

我在报名的时候,没有仔细权衡自己的优、略势,谨慎报考,而是仓促的决定自己的报考职位,最后报名结束之后发现报考比例218:1,太难了。所以大家还是不要走极端,那些报考条件低岗位一定要慎重。

2、有工作经验的社会在职人员报考优势较应届生更大。

在职人员有一定的优势是因为有很多职位是要求有相关几年工作经验的,这就为社会在职人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平台,但是也不能忽视在职人员自身的劣势。

边工作边考公务员,时间很是不稳定的。而且每天都有很多工作上的事情需要处理,哪怕是下班之后也需要加班。不能静下心来好好复习,而且对考试结果更看重,所以考试的时候压力相对要大一点,容易紧张导致发挥失常。

公务员备考是个很折磨人的过程,需要有坚定的恒心,以上都是我自己的感受,欢迎指正呀。

公务员考试里的成语辨析怎么搞定

公务员考试里的成语辨析怎么搞定

(1)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

(2)准确辨明成语的感***彩

(3)明确成语的适用范围

(4)掌握成语的句法功能

(5)了解成语的特殊用法

考生们主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并积累常见成语的正确含义和适用范围,区分成语的感***彩,掌握成语句法及其特殊用法。就能轻松搞定这一类题型。

此型别的题目一般是有两种考察模式。

(1)判断句子中的划线的成语是否使用正确。

(2)根据成语的适用范围选择符合句意的成语。

(一)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题型核心知识

从内容上看,成语的含义具有整体性。有的成语可以从字面上去理解,但更多的成语出自历史典故或古诗文,从字面上去理解就会闹出笑话;还有的成语含有比喻义,要透过表面意义去理解它真正的含义。

例:考虑问题时没有大局意识,_______,顾此失彼,这就是他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

A.目无全牛

B.目不识丁

【答案】A

【中公解析】在这句话中,成语“目无全牛”的使用是不正确的,说话者没有准确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目无全牛”是指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娴熟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而说话者却将它理解为缺乏整体观念,是错误的。

(二)准确辨明成语的感***彩题型核心知识

感***彩分为褒义、贬义。有一些成语自身就附带有展示褒贬态度的感***彩。

例:今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______,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A.蠢蠢欲动

B.心驰神往

【答案】B

【中公解析】“蠢蠢欲动”的意思是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为贬义词。此处用来指学生报考显然不对。

(三)明确成语的适用范围题型核心知识

成语作为一种长期流传下来的固定的词语形式,其含义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因此,其适用范围也是固定的,不可乱用、滥用。

例: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______。

A.汗牛充栋

B.多如牛毛

【答案】B

公务员考试行测成语辨析400条(4,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成语辨析400

选D.因为自怨自艾\垂头丧气\怨天尤人都属于外向行为词,而这个空之前的孤独\苦恼则属于内向行为词,所以排除了前3个选项

公务员考试72组高频成语辨析,记完涨10分吧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成语积累: 1)平时练题时多积累。 2)不熟悉的成语要查成语词典,对于特殊的成语要适当积累,日后随时翻阅,积累词汇。 3)分类归纳汇总积累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分类记忆,记忆一类词汇的特殊用法即可,减少记忆量,同类词汇汇总归纳也能够加深记忆。依据近年公务员考试考情知,考查的成语有:鞭长莫及、不谋而合、如出一辙、文不加点、安土重迁、革故鼎新、微言大义、一得之间,等。考生可参考四川省考行测复习资料夯实行测理论基础、了解行测答题技巧

公务员考试词语辨析怎么加强

逻辑填空-辨析词语题的核心技巧是语境分析,单纯靠积累词汇、大量刷题的效果微乎甚微。首先你需要充分学习和理解对应的技巧,然后集中练习典型题目,验证并学会运用。换句话说这部分的真题你是需要精做的。

举个简单例子:节约其实就是这样的______行为,表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就是空调开多少度之类的细枝末节的问题,就是买大排量还是小排量轿车之类的问题,就是是否选择一次性卫生筷之类的问题。

A.简单 B.琐碎 C.日常 D.普通

如果你不能关注到语境资讯“细枝末节”,就很容易根据自己的语义引申错选ACD。还有很多题目在辨析语境的同时,还需要辨析选项,包括选项词义、轻重、感***彩、词性功能等,都是需要系统学习的。

近义词辨析是选词填空的重要考点,考查的是考生词语储备方面的基本功,对近义词语进行辨析时建议大家可从以下五个角度考虑。

一、词语的适用物件

有些词语词义相近,但却有不同的适用物件。如“抚养”只能用.于长辈对晚辈,而“赡养”则用于晚辈对长辈。要注意辨析词语之间在使用物件上的区别,避免误用。

【例题】创新型人才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不简单()既成的事实,不()于固定的想法,具有求异思维和批判精神。

A.认同拘泥B.认同局限

C.认可拘泥D.认可局限

【答案】A

【解析】“认可”一般是上级对下级用语,不合句意,排除C、D。“拘泥”意为固执不知变通;拘束。“局限”指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根据“具有求异思维和批判精神”可知,“拘泥”更适合。故本题答案为A。

二、词义的侧重点

有的词语含义大致相同,但是仔细体会,就会发现彼此在词义侧重上存在差异。如“节余”侧重于因节约而剩余,“结余”侧重于结算后剩余。实际运用中具体应该选择哪个才贴切,则需要结合相关语境斟酌选择。

【例题】有人说,探寻家园之美,应自乡愁深处();建设美丽中国,当从乡村田野()。

A.体验开端B.体味开端

C.体验起步D.体味起步

【答案】D

【解析】第一空,“体验”侧重于在实践中获得的感受,“体味”侧重于从抽象事物中体会,“乡愁”是一种情感,应用“体味”,排除A、C。第二空,分析可知,此处应填入一个动词,“开端”为名词,填入不合语法,排除B。故本题答案为D。

三、语义的轻

重有些词语意思相近,但在程度轻重上存在差别。如“失望”和“绝望”,二者都有失去希望的意思,但后者程度明显更重。在做题过程中要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轻重适度的词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四、词语的感***彩

词语的感***彩包括褒义、贬义、中性三种。如“成果”“后果”“结果”,这一组词语的感***彩分别为褒义、贬义、中性。在做题时,考生应首先从题干已有文字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褒贬态度和立场,再从选项中选出与之感***彩相符的词语。

五、词语的搭配

在语言实践中,词和片语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搭配范围是指不同的词语有着不同的搭配范围,对与之搭配组合的词语的意义有着不同的要求。如“交流”和“交换”,两个词语都表示互相提供、互相供给的意思,但是“交换”多和“资本”、“意见”、“位置”等比较具体的事物搭配,而“交流”则可以和“人才”、“思想”、“文化”等比较抽象的事物搭配。这一类题通常没有太多技巧可言,主要靠我们平时多阅读、多积累。

【例题】建设现代农业,要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新突破。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发掘开发寻求 B、挖掘开发寻找

C、发掘开辟寻找 D、挖掘开辟寻求

【答案】D

【解析】第一空,与暗含埋藏之意的“潜力”搭配,“挖掘”更恰当,排除A、C。第二空,与暗含道路义的“途径”搭配,“开辟”更恰当,排除B。第三空,“寻求”比“寻找”程度更重,更能突出对“突破”的渴望。故本题答案为D。

公务员,全称为国家公务员,是各国负责统筹管理经济社会秩序和国家公共资源,维护国家法律规定贯彻执行的公职人员。在中国,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公务员职位按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国务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对于具职位特殊性,需单独管理的,可增设其他职位类别。

参考资料

搜狐::sohu./a/207520302_132674

公务员实词辨析+公务员考试易错成语560例+行测

准确记忆词语的意思,这里可以记一句或者几句常用的句子,帮助理解记忆。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100组高频成语辨析

颐指气使态度傲,改弦易辙态度变

不绝如缕声细长,屡试不爽都不错

知微见着小见大,扬汤止沸不彻底

未雨绸缪先准备,出奇制胜不带宾

文不加点一气成,无可厚非本有错

不刊之论删不得,明日黄花过时物

改弦更张制度变,评头品足挑毛病

敬谢不敏婉推辞,耸人听闻多夸大

釜底抽薪才彻底,汗牛充栋藏书多

罄竹难书罪恶多,休戚与共同祸福

师心自用太自负,狗尾续貂坏接好

左右逢源事圆滑,不容置喙莫插嘴

不绝如缕情势急,风声鹤唳太惊恐

振振有词强夺理,浅尝辄止重表面

同舟共济共患难,骇人听闻真正怕

鳞次栉比屋多齐,沆瀣一气是小人

粉墨登场政客坏,十室九空人口少

噤若寒蝉不敢声,目无全牛技艺熟

天马行空诗书文,执迷不悟不省悟

殚精竭虑要学习,苦心孤诣勤钻研

处心积虑带贬义,差强人意还满意

浩如烟海资料多,三人成虎谎变真

罚不当罪处罚重,无所不至坏事多

不负众望不辜负,不瘟不火恰到好

不可理喻太蛮横,如沐春风受教化

胸无城府无心机,空穴来风有根据

韦编三绝太刻苦,庆父不死制动乱

倚马可待文思敏,万人空巷真热闹

首当其冲遭头炮,不名一文太贫穷

以邻为壑嫁祸人,望其项背可赶上

谁执牛耳有权威,心劳日拙费心机

感同深受代谢人,言不及义话无聊

厚此薄彼有区别,别无长物是贫穷

安之若素如平常,不可名状说不出

暴虎冯河勇无谋,得意忘言相默契

步人后尘模仿人,开门揖盗招祸患

七月流火天气凉,仰事俯畜养一家

得陇望蜀贪无厌,移花接木暗更换

独树一帜自一家,明火执仗是强盗

绵里藏针内心毒,想入非非思想奇

遇人不淑嫁错人,赏心悦目心舒畅

耳熟能详听得多,莫衷一是有分歧

耐人寻味意味深,半斤八两带贬义

左右为难难决定,格格不入不协调

济济一堂人才多,置若罔闻不理睬

化为泡影未实现,重整旗鼓败再来

目不交睫睡不着,隔岸观火看热闹

贻笑大方内行笑,东山再起任要职

跌宕起伏变化多,蔚然成风好风气

鱼目混珠假乱真,各有千秋有特色

上下其手暗作弊,呼之欲出指人物

痛心疾首是痛恨,琳琅满目好事多

相得益彰是配合,指日可待好事现

卓尔不群超常人,唇齿相依关系密

各司其职尽职责,管窥蠡测小见大

春意阑珊氛围衰,在劫难逃是灾难

痛不欲生很悲伤,大快朵颐享口福

如出一辙是相似,同室操戈内部争

亦步亦趋乱模仿,歧路亡羊误歧途

泥牛入海不复返,裹足不前有顾虑

长此以往情况坏,百里挑一人出众

隔岸观火只旁观,更仆难数人事多

骨鲠在喉好难受,顾影自怜人失意

顾影自怜自欣赏,过犹不及好过头

海外奇谈无根据,含沙射影暗诽谤

含英咀华细琢磨,汗牛充栋书籍多

好高骛远不实际,河清海晏世太平

恒河沙数数量多,呼天抢地极悲痛

狐死首丘不忘本,狐死首丘念故乡

虎踞龙盘地势险,怙恶不悛恶不改

花里胡哨不实在,缓不济急行动慢

恍如隔世太沧桑,毁家纾难捐家产

讳疾忌医掩缺点,火烧火燎身体热

火烧火燎心中焦,祸起萧强内部乱

积不相能不和睦,吉光片羽指文物

佶屈聱牙不顺口,间不容发间距小

间不容***势急,见风是雨判断错

见风使舵含贬义,见缝插针善利用

江河日下情况糟,胶柱股瑟太固执

焦头烂额很狼狈,矫揉造作不自然

竭泽而渔重眼前,戒骄戒躁防骄躁

公务员考试中的材料型分析推理怎么搞定

分析推理题目的题型特征是题干中给出了若干物件、若干资讯以及若干的约束条件,要求将物件与资讯进行拼配和排序。往年的分析推理题目通常是一个题干对应一道题目,那么根据题干条件确定和题干条件不确定我们分别有不同的解题方法。题干条件确定的情况下我们优先使用排除法,当排除法排不尽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最大资讯法;题干条件不确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确定资讯法和代入法。但是去年国考当中出现了一个材料对应了五道题目的分析推理,而近期才举行的江苏省考也沿用了这种题目型别出现了一个材料对应三道题目的分析推理题。那么,无疑,这种新题型大有入主逻辑判断的趋势,也就是说这个新的出题方向极有可能变为一个常态,往后这种一拖N的分析推理题目极有可能成为常驻题型。

公务员考试行测:类比推理之成语结构辨析

行测复习没有方法技巧可言,只有多做题,多总结才能有大提高。行测做题时要注意计时做答、型别多变、难易单配等原则。公务员行测题量大,考试时间紧,考生如不注意在平时的练习中养成时间观念

200分寻求深圳近年的公务员行测考试真题

2007-7-15深圳公务员考试真题

数量关系(15)

1.电信优惠:每周一至五晚上8点到早上8点,周六日全天优惠.电信每周共优惠多少小时?108(论坛上的朋友说是100,仔细想想,108还是对的,大家可以认真的一天一天算一下)

2.老张一种商品进价18元,卖21元。有人来买,给了100元,老张到邻居那换了零钱,找给人家79元,结果后来发现那100元是假钱。老张只好赔偿邻居100元。请问:老张一共损失多少元(B)

A、100元;B、97元;C、200元;D、197元

3.水变成冰,体积增大1/10,问溶化成水后,体积变化如何?(1/11)设水的体积为1,体积减少了x,则(1+1/10)(1-x)=1 x=1/11

4. 2,6,8,14,(22)(前两项相加等于第三项)

5.-1,0,3,26,(255)(这个我没做,蒙的C,255是论坛上的朋友说的,我觉得有一定道理)解题方法:0-1=1 1-1=0 2*2-1=3 3*3*3-1=6 4*4*4*4-1=225

6.三角形面积36,问梯形面积?(36:?=9:16?=64)

7.两车站每隔相同时间发车,每8分钟从后面开来一辆公交车,每4分钟迎面开来一辆公交车,两个小时有多少辆巴士运行?(40,每六分钟发一趟车,120/6*2=40)

8.一月二月三月

100 120 180

100% 105% 110%问第一季度平均超额完成百分率?(106%)

(100*1+120*1.05+180*1.1)/(100+120+180)=106%

9.有多少满分的那个也很简单具体答案不记得了大概就是两次满分的和加上两次都不是满分的减去50

10.加多少克盐,浓度变成(12.5)

11.关于摄影的

12.计算(不记得了,但这种计算题大家应该都不会错)

选词填空(5)

1.八股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再封建时代用于科举考试。它必须代圣人立言,再形式上也必须遵守一些死板的——。1905年,清朝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制度,八股文随之失去它的实际效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它作为封建旧文化的象征之一,受到严厉——;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成了无人肯说的——话题。

D.限定,抨击,冷僻。

2.中国的高科技及其产业能否在世界上占有____B__,将成为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进入世界强国之列的关键。

A.重要地位B.一席之地C.关键位置D.显要地位

3.阅读优秀作品,________其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自然力,不仅可以________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还可以激发________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A.品味体味珍爱 B.品评体验珍惜

C.品评体验珍爱 D.品味体味珍惜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选用能力。具体的语言环境是"阅读优秀作品"。正确答案为A。第一空,如果不看下文,似乎都可以,但联系下文的"感受"来看,必须选"品味",即仔细体会;"品评"是评论高下,与下文不合。第二空,"体味"是仔细体会的意思,符合阅读优秀作品这个语境;"体验"指亲身经历,与语境不合。第三空,"珍爱",重视爱护,重在"爱护",与"自然"搭配合理;"珍惜",珍重爱惜,不合语境。

4.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与常规的计算机相比,生物计算机具有密集度高的突出优点。_______用DNA分子制成生物电子元件,将比硅芯片上的电子元件要小得多,________可小到几十亿分之一米。_______,生物芯片本身具有天然独特的立体结构,其密度要比平面型硅集成电路高10万倍。(C)

A、由于甚至所以 B、只是也许可见

C、如果甚至而且 D、虽然也许然而

5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汽车更舒适,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稳重,但这只是个人的不同感受,购车人还是要亲自驾驶一下才能作出判断。

②世界上生产维生素C最先进的两步发酵法技术是由我国发明的,由于制药成本大大降低,迫使两个国际药业巨头“辉瑞”和“罗氏”也不得不这一技术。

③如果看了时下一些渲染情爱或暴力的小说、电影以后,就盲目地去摹仿文学作品中某些人物的偏激行为,只能说明这些读者没有足够的能力。(B)

A、毕竟沿用鉴赏 B、毕竟采用鉴别

C、究竟沿用鉴别 D、究竟采用鉴赏

病句及歧义句(10)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曼城足球队要防曼联队“恐怖左翼”的重任,邓恩不行,贝尔马迪不行,赖特•菲利普斯更不行,只有孙继海行。

B.中纪委监察部的派驻机构要把加强监督作为第一位的职责,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

C.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D.《语文大辞典》编委会,为了使辞典有较高的质量,在躬耕修典三个春秋的编纂过程中,着重控制了关键程序。

B.(A“要防……的重任”搭配不当,可改为“曼城足球队要防守住曼联队的‘恐怖左翼’,邓恩不行……”或“曼城足球队员要承担起防住曼联队‘恐怖左翼’的重任,邓恩不行……”。C“不是”一词语序不当,应移到“质量”前面。D重复累赘和语序不当,可改为“为了使辞典有较高的质量,《语文大辞典》编委会躬耕修典三个春秋”。)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日新区法院审结了这起案件,违约经营的小张被判令赔偿原告好路缘商贸公司经济损失和诉讼费三千多余元。

B.美国2003年调整了签证政策,规定申请留学签证的申请时间要在所申请学校开学前的3个月到2个星期内进行。

C.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少网络游戏带有暴力情节和色情内容,这无疑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D.面对有5名具有NBA打球经验的美国队,中国队并不怯阵,整场比赛打得气势如虹,最终以三分优势战胜对手。

C.(A有歧义,是诉讼费三千余元,还是经济损失和诉讼费总共三千余元,表达不清;另外,“三千多余元”中“多”和“余”重复。B句式杂糅,不能说“时间在……内进行”,可改为“规定申请留学签证要在所申请学校开学前的3个月到2个星期内进行”。D成分残缺,“5名具有NBA打球经验”陈述的是队员,而不是美国队,所以应在“的美国队”前加上“的队员”。)

3.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

B.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C.世界抗击艾滋病会议的代表中有中国中央电视台台长和东方电视台台长,香港凤凰卫视总裁也应邀列席了会议。

D.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C.(A“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是指“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还是“索尼公司的产品”,所指不明确。B也有歧义,“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此”是指“只是嘴上说说”还是指“要采取果断措施”,句意不明。D因停顿不同,同样可有两种理解——“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和“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该信用社大力支持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重点向特色化、优质化、技术化农户优先发放贷款。

B.随着通讯日渐发达,手机几乎成为大家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但使用量增加之后,关于手机质量的投诉也越来越多。

C.入世后,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来实现文化产业的集团化,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D.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C.(A重复累赘,应删去“重点”或“优先”。B“关于”用词不当,可改为“对于手机质量的投诉……”或“手机质量方面的投诉……”。D句式杂糅,可改为“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或“同时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也能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是比较熟悉的,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能说得一清二楚。

B、为保持北京的古都风貌,在北京市旧城区改造中,新的建筑应以故宫和皇城为中心向外分七个层次逐步提高。

C、初涉文坛,她的第一部处女作就是这样一部意味深长的巨著,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把我国首位航天员成功送入浩瀚的太空并安全返回,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举世瞩目的成就。

【辨析】没有语病一项为D、A项缺少主语,划去“对于”使“大多数中学生”成为主语。B项搭配不当,“新的建筑”不能“提高”,可将“提高”改为“展开”。C项语意重复,划去“第一部”就可

6.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海豚是海洋世界里最聪明的动物,它们有着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与人类非常友好。

B.我国80年代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创办,被誉为20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

C.“耶路撒冷”是和平之城的意思,却又是遭受劫难最多的城市,可是长期的冲突并没有使其失去迷人的魅力,从而使旅游者望而却步。

D.在中国,计算机五十年代就在军事领域里应用了,但是,它成为一种各个领域广泛使用的工具,还是最近二十来年的事。

【辨析】有语病的一项为C。C项关联词语使用错误,“可是……并没有……,从而……”关系紊乱,可以把“从而”改为“也没有”。

7.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答案C]

A.虽然最终结果只是平局,但国安足球队的目的达到了,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捍卫了榜首的荣誉。

B.中东局势依然支荡,原油价格大幅上升将对全球经济复苏产生不利影响,美国经济复苏的前景也因此蒙上了阴影。

C.近日,我国利用性能最高的超级服务器曙光3000实现了关键的基因组测序和组装工作,率先完成了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

D.一个企业如果不考虑盈利,一味地让利,那么这个企业就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消费者得到实惠也是暂时的。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辨识语病的能力,选择病句的题目较选择没有语病句子的题目一般要容易些。

C项的语病属动宾搭配不当:“实现了关键的基因组测序和组装分析工作”这一短语中“实现”与“组装分析工作”不搭配。

8.下列的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此题的正确选项是B项,辨析该句语意是否明确的关键地方是运用双重否定形式的“无一不是”,意思是“个个都是”,结合主语和宾语的意义辨析可知,该句的意义是明确的,判断是正确的。

而A句、C句和D句都有语意不明或歧义的毛病。A句的关键词是“禁止取缔”,它有两种语意关系:其一是动宾关系的意义,即“禁止做某事”;其二是并列关系的意义,即“禁止和取缔某事”。统观全句,盯住关键词“禁止取缔”,仔细推敲和辨析,就会把该句隐藏的语病——歧义寻找出来。同理,C句的歧义是由于该句的关键词“看不上”引起的,它本身是一个“多意短语”:一是指“瞧不起”,二是指“看不到”。D句的关键词是介词“对”及其所介引的对象。警方“愤慨”的对象究竟是“报案人”还是“围观者”;或者说“愤慨”的原因,一种是因为“报案人说了些不实的话”这件事情,另一种是因为“围观者坐视不管”这件事情。

事件排序(5)

1.绿叶葱葱,森林茂密(2)厂房林立,马达轰鸣(3)钻机飞转,原油滚滚(4)燃气发电,远程送电(5)阳光明媚,百花齐放

A.3―4―5―1―2B.5―4―1―2―3C.1―2―3―4―5D.5―1―3―4―2

【答案及解析】D钻机飞转应燃气发电之前,远程送电应在厂房林立、马达轰鸣之前,而绿叶葱葱和百花齐放不宜放在燃气发电和厂房林立之间,本题选D。

2.①原恒星收缩,核反应开始,恒星发光

②恒星核收缩后最终爆炸,形成超新星,恒星结束

③恒星膨胀,发出红光,形成红巨星

④氢气耗尽,恒星核收缩,表面气体膨胀

⑤气尘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形成原恒星

A.③-②-⑤-①-④ B.⑤-①-④-②-③

C.⑤-①-④-③-② D.⑤-④-②-①-③

C

3.警察拦截老人闯红灯

4.山西黑煤矿媒体报导解救回家中央领导重视

图形(10)

1. A,C,E R,T,(V)

2.上面图片的答案B

演绎推理(10)

1.-帕金森氏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大脑的疾病。那些在体内不能生成细胞色素P405的人,和那些体内能生成这种细胞色素的人相比,在他们进入中老年后,患帕多森病的可能性要大三倍。因为细胞色素P405具有使大脑免受有毒化学物质侵害的功能,所以有害化学物质很可能是造成帕金森病的重要原因。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加强上述论证?(C)

A.人类很快就能人工合成细胞色素P405,并把它用于治疗因体内不能生成这种细胞色素而导致的疾病。

B.那些体内无法生成细胞色素P405的人,往往同时无法生成其它多种人体有用物质。

C.细胞色素P405除了能使大脑免受有毒化学物质侵害之外,对大脑没有其它影响。

D.多巴胺是一种在大脑中自然生成的化学物质,当对帕金森氏病患者使用多巴胺进行治疗时,他们的症状大都明显缓解。

3.一项全球范围的调查显示,近10年来:吸烟者的总数基本保持不变;每年只有10%的吸烟者改变自己的品牌,即放弃原有的品牌而改吸其它品牌;烟草制造商用在广告上的支出占其毛收入的10%。

在Z烟草公司的年终董事会上,董事A认为,上述统计表明,烟草业在广告上的收益正好等于其支出,因此,此类广告完全可以不做。(D)

A.董事A的结论忽视了:对广告开支的有说服力的计算方法,应该计算其占整个开支的百分比,而不应该计算其占毛收入的百分比。

B.董事A的结论忽视了:近年来各种品牌的香烟的价格都有了很大的变动。

C.董事A的结论基于一个错误的假设:每个吸烟者在某个时候只喜欢一种品牌。

D.董事A的结论忽视了:世界烟草业是一个由处于竞争状态的众多经济实体组成的。

4.四个对循环比赛甲排名第几(第四)

5.数学,物理,化学的(甲肯定不是数学,其他的不记得了)

6.学校复印社试行承包后复印价格由每张标准纸0.35元上升0.40元,引起了学生的不满。校务委员分通知承包商,或者他能确保复印的原有价格保持不变,或者将中止他的承包业务。承包商采取相应的措施,既没有因而减少盈利,又没有违背校务委员会通知的要求。以下哪项最可能是承包商采取的措施?(C)

A.承包商会见校长,陈述因耗材(特别是复印纸)价格上涨使复印经营面临的难处,说服校长指令校务委员会收回通知。

B.承包商维持每张标准纸0.40元的复印纸价格不变,但由使用进价较低三五牌复印纸改为使用地价较高的大北牌复印纸。

C.承包商把复印价格每张0.04元降低为0.35元,但由使用进价较高的大北牌透复印纸改为使用进价较低的三五牌的复纸张。

D.承包商维持每张标准纸0.40元的复印价格不变,但同时增设了打字业务,其收费低于市价,受到学生欢迎。

E.承包商决定中止承包。

7.《信息报》每年都要按期公布当年国产和进口电视机销量的排行镑。管理咨询家认为这个排行榜不应该成为每个消费者决定购买哪种电视机的基础。以下哪项,最能支持这个管理咨询家的观点?(这个题我选D,不确定)

A.购买《信息报》的人不限于要购买电视机的人。

B.在《信息报》上排名较前的电视机制造商利用此举进行广告宣传,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C.每年的排名变化较小。

D.对于任何消费者而言,可以根据自己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购物标准。

8.这个单位已发现有育龄职工违纪超生。

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那么下述三个断定:

(1)这个单位没有育龄职工不违纪超生;

(2)这个单位有的育龄职工没违纪超生;

(3)这个单位所有的育龄职工都未违纪超生。

不能确定真假的是:(A)

A、只有(1)和(2) B、(1)、(2)和(3)

C、只有(1)和(3) D、只有(2)

9.过度工作和压力都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失眠症。森达公司的所有管理人员都有压力。尽管医生反复提出警告,但大多数的管理人员每周工作仍然超过六十小时,而其余的管理人员每周仅工作四十小时。只有每周工作超过四十小时的员工才能得到一定的奖金。

以上的陈述最强地支持下列哪项结论?(应该是广东的真题,答案不记得了,哪位把答案发上来,我选的是A)

A.大多数得到一定奖金的森达公司管理人员患有失眠症

B.森达公司员工的大部分奖金给了管理人员

C.森达公司管理人员比任何别的员工组更易患失眠症

D.没有每周仅仅工作四十小时的管理人员工作过度

答案A。得到一定奖金的森达公司的管理人员肯定每周工作超过四十小时,即所谓过度工作,再加上题干中说“森达公司的所有管理人员都有压力”,而“过度工作和压力都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失眠症”,所以我们综合得出了“大多数得到一定奖金的森达公司管理人员患有失眠症”这个结论,即选项A。

10.火星上是否存在生物的问题。这一题我是选相信

阅读理解(10)

1.发挥创造性,离不开求异思维。所谓求异思维,就是指注重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揭示现象与本质间的差别。它要求对公认为完美无缺的定论持怀疑和批评态度,富于挑战性地对待传统和习惯的思维模式。正如李四光所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论点,即求异思维()。

A.是对已知的矛盾进行揭示

B.是富有怀疑和批评态度的思维模式

C.是李四光所用过的思维方式

D.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

B【解析】题目中提到“它要求对公认为完美无缺的定论持怀疑和批评态度,富于挑战性地对待传统和习惯的思维模式”,故选项B最符合原文,A选项对“已知的矛盾”的揭示是错的,C选项中“李四光所用过”的是错误的。

2..农田基建,科技兴农,农业产业化,综合开发等均是每个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但均不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全部。因此,建议上级财政改革支农资金分配使用的方式,在一个省、地市、县区内选择几个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开发价值的优势骨干产业,以产业为对象,对瓶颈薄弱环节和重点部位进行系统扶持,在一个省范围内形成几个全国独具优势,在一个地区或县范围内形成几个全省乃至全国独具优势的主导产业。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A.农田基建,科技兴农,农业产业化,综合开发等虽然均是每个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但均不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全部

B.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投入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带动作用

C.国家要通过财政改革,加大支农力度

D.每一地区都要有一个在全国独具优势的主导产业

B【解析】原文共两句话,通常“因此”后面表示分析结果的语句是全文的中心句。所以原文的中心是改革支农资金分配使用的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投入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带动作用。故正确答案为B。

3..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类的精神生产不是纯粹与物质无关的活动,精神文明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些物质条件正是物质文明提供的。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A.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提供物质条件

B.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

C.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

D.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A【解析】这段话主要讲的是物质文明的问题。引号里面的话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是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并由此得出结论:物质文明给精神文明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再分析四个选项可知,选项B、D都是对引号中的话的总结,过于片面。选项C原文中没有提到,只有选项A涵盖了原文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A。

4..除了书本上的知识之外,我们更要明白“常识”的重要。只有学问而无常识,与人谈话时,会缺少轻松平易的话题。有你在座,空气即会紧张严肃,你就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物。所谓常识,包罗万象,一切都该去留神知道,才可使你活泼风趣,谈起话来左右逢源。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

A.没有常识的人是没有价值的人

B.缺乏常识的人很难与人交往

C.常识包括包罗万象

D.常识比学问更重要

B【解析】这段话主要讲的是“常识”与人际交往的关系,后面对于常识的解释是为了阐释为什么了解常识可以让人在交往中左右逢源,并不是说没有常识就没有价值了,或者是说常识比学问更重要,这些论点都应该放在“交往“这个语境之下。

5.融电子写作、电子编辑、电子检索、阅读与电传网络于一体的电子期刊网络出版的兴起,加快了电子出版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随着我国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推进,电子出版也将逐步取代传统的期刊出版方式,以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趋势。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A.电子期刊网络出版的兴起,加快了“无纸信息社会”的进程

B.阅读电子出版物将成为世界潮流

C.电子期刊网络出版的兴起对传统期刊提出了新的挑战

D.电子期刊网络较传统期刊更有生命力

选C

6.随着发明和发现的产生,随着制度的发展,人类的心灵也必然因之而愈来愈开豁,人类的脑子也在逐渐变大,尤其是大脑部分。在蒙昧阶段,人们要从一无所有的环境想出最简单的发明是及其困难的,因此,当时人类的心智发展之迟缓是不可避免的。要把这样一些蒙昧初开、野犷难驯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社会,当然也是十分困难的。毫无疑问,最早的发明项目、最早的社会组织是难于产生的,因此从蒙昧阶段过渡到野蛮阶段所经历的时间是最长的。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A)

A、发明、发现的产生,社会制度的建立,都开始于蒙昧阶段,但由于从无到有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蒙昧阶段特别长;

B、发明、发现的产生,社会制度的建立,从野蛮阶段开始。而在蒙昧阶段,这一切都是很困难的。所以蒙昧阶段特别长;

C、在蒙昧阶段,人类无发明、发现和制度可言,而这三者是野蛮社会开始的必要条件,因此三者之间有一段相当长的间隔时间;

D、通过蒙昧阶段的发明、发现和建立制度的困难,说明原始人智力发展迟缓的原因

7.技术具有一定的寿命周期,一项新的技术,在投入期只是高价出售产品;到成长期也只是降价出售产品;即使到成熟期,也是把产业转移出去投资生产,再赚一次钱,直到衰退期的中后期才出售技术。所以,直接引进先进国家出售的技术,往往是该项技术的衰退期和是正在淘汰的技术。事实上美国的技术转让,80%是通过其国外分公司或子公司进行的,甚至各国对外投资,各跨国公司完成的也占80%。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C论坛上也有说D的)

A.技术具有一定的寿命周期

B.技术转让大多通过国外分公司或子公司进行

C.“引进企业”比引进技术更能促进我国技术、经济的发展

D.要根据技术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引进

8.现代科技成果证实一切源于物质,有力地打击了宗教神学,使人们从神学思想的禁锢下解放出来,牢固树立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技术对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作用,使人们坚信“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转化为经济效益,在当代形成“知识投入,产出高附加值”的经济观念。科学技术从不迷信权威、烙守定论,它使人们形成并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政治路线。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c)

A:现代科技成果有力地打击了宗教神学。 B:现代科技成果使人们形成并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政治路线。

C:现代科学技术对物质文明建设有巨大作用,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 D:知识就是力量。

公务员考试中做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有什么技巧

1、对考查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时,从代词最近的句子中寻找,并且大多数情况下代词所指代的内容是代词前的句子。 2、对考查名词含义的理解时,一定要注意在文段中转折或并列的句子。3、对考查近义词、同义词的辨析时,一定要注意文段中的词语搭配、词义及感情色彩三个方面来考虑。4、在片段阅读中句子的关系主要有:总→分,分→总,总→分→总。因此在练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各句子之间的关系。5、一般情况下太片面、太绝对的句子都是不正确的,特别要注意一些限制性的词语如“除了”,“大多数”,“只有”等。6、在转折的句子中,转折后面的句子一般都是文段的重点,因此在练习及考试中一定要注意上下文中带有递进、并列、转折等性质的关联的句子。7、善于排除冗余信息,用已知的信息来判断或衡量一些可从文段中推出的知识、观点。总结一下:

言语的片段阅读做题原则是:揣摩出题人的思路

具体方法:关键词+看题目怎么问

关键词不是那些什么实词,而是表语义变化的连接词,如:因此、那么、所以、甚至、同时、还等等。公考的题目基本就四种形式:转折,因果,并列,递进。

一、找到关键词

快速读题目,注意三个地方--1首末句2中心句3关键词。关键词附近的就是答案所在。而12的目的是因为那些没有关键词的题干很有可能在12地方就是答案。关键词法可以保证轻松做对90%的题目。

二、看题目怎么问

有10%的题目是用关键词法无法解决的,这也是历年来争议题出现最多的地方。看题目怎么问实际上是要揣摩出题人的意图,他到底想要问我们什么,是要描述性质的回答还是要合理的对题干做个推论?这就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培训机构之所以会对某道题废话一堆却不能服众就是因为他们的视野太窄,不能从公考整体把握出题人的意图,仅仅是就题论题。就像是“意在说明”这四个字的问法,如果不放在所有同类问法的大环境中去揣摩出题人这么问是需要一个什么性质的答案,那是根本不能做对每一道题的。

公考的最高思维就是揣摩出题人的意图,换位思考,全面思考。这也是我从某位高人那里得来的宝贵经验,明白了这一点,无论是申论还是行测,数学运算还是言语理解,都是不同包装下的同一个棒棒糖,没有本质上的不同。行测不要死做题,就题论题;申论也不要一天一篇跟日记似的练。这样的提高是很慢很慢的,因为你永远不会去琢磨出题人的意图,那永远也不会举一反三。多思考多研究题,用用换位思考,全面思考,提高自己的思维层面,这才是公考的王道,也是做人的王道。

公务员行测考试之近义词辨析大全谁有呀

近义虚词辨析40例

新疆兵团二中田恒亮

易混淆的近义虚词,是高考复习的一大难点,针对这类试题应当从何入手,笔者认为,首先要搞清楚关联词的搭配关系,掌握虚词的意义,辨析异同,其次,要结合所提供的材料,认真理解句意,根据语境分析所供材料的内部层次,辨明层次之间的关系,准确的选择关联词。为了能够搞清近义虚词的关系,使考生在复习中有所借鉴,现将教学中遇到的常用虚词归类分析,以供参考。

1、再——又

例1、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又、再)看了一阵。(答案:又)

[辨析]:“再”和“又”都是副词,表示一个动作或一种状态的重复或继续,但“再”多用于未实现或经常性的动作。而“又”则表示已实现的动作或行为。该句中“他”前面已“看了一阵”,表示动作已经实现,而后面又“看了一阵”,表示前一动作的重复,所以选取“又”。

2、从而——进而

例2、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从而、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答案:从而)

[辨析]:二者都是连词,用来连接两个分句,“从而”用以引出下文的目的或结果,“进而”则表示在前一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行动,表示递进关系。该句中的“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是“贪图小利的人”带来的结果,所以应选用“从而”。

3、得以—加以

例3:再就业工作是就业工作的一部分,虽然作为重点应当侧重抓,但它毕竟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得以、加以)解决。(答案:加以)

[辨析]:“得以”是个助动词,有“(借比)可以”“可能”“可以”的意味,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也不能用于否定的形式。而“加以”作为动词,表示如何对待或处理前面所提到的事物。该句中后半句用于否定的形式,有否定词“不能”,无法与“得以”搭配。而“不能脱离整体”去“解决”是对前面所提事物的处理,所以用“加以”。

4、一再——再三

例4:中美关系(一再、再三)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答案:一再)

[辨析]:二者都是副词,有时可以互换使用。在表示人的主动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用“一再”和“再三”都可以。但在不是表示人的主动动作行为动词前面就只能用“一再”,不能用“再三”。该句中“动荡”的主体不是人,是“中美关系”,“动荡”也不是人所主动做出的某种行为动作,所以选取“一再”。

5、稍微——多少

例5:你比他只是(稍微、多少)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答案:稍微)

[辨析]:二者都表示“数量不多,程度不深”,有时也可以互换使用。区别:一方面“多少”一般只能与积极意义的形容词或往大里说的形容词连用,“稍微”则不受这种限制;另一方面“稍微”能够与表示限制的范围副词“只”连用,“多少”则不能。该句中有限制范围副词“只”,而“多少”不能与之连用,所以选取“稍微”。

6、常常——往往

例6:古往今来,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常常、往往)是耐得住寂寞的人。(答案:往往)

[辨析]:二者都有“差不多”的意思,可以互换使用。“常常”是“强调事情或行为动作发生的经常性和频繁性”;而“往往”是“强调按照经验在某种条件下的情况通常是这样的”。该句中“耐得住寂寞”是“成就一番事业的人”的条件,具有某种规律性,所以选用“往往”。

7、终于——终究

例7:你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不按科学规律办事,(终于、终究)会犯大错误的。(答案:终究)

[辨析]:二者都是副词,“终于”表示预料和期望中的某个事件情况,或肯定要发生的事件(情况),在经历了一个过程以后,毕竟发生了。“终究”用在助动词前边,表示预料、期望或肯定要发生的事情必将发生。“终于”只能用于已经发生的情况,“终究”没有这个限制,而且更多用于未来。该句中“会犯大错误的”是肯定要发生的事情必将发生,所以应选用“终究”。

8、尤其——十分

例8:一进动物园,我们就看到小熊猫,它们样子漂亮,活泼好动,(尤其、十分)可爱。(答案:十分)

[辨析]:二者都是副词,“尤其”表示几种事物或情况中,有一种比其余的突出、明显、重要。前者和后者可以是包含关系,也可以是并列关系,但二者之间必须有某种相同点。表示递进关系。“十分”表示程度很高,跟“非常”相当,可以修饰形容词,也可以修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该句中“可爱”这个心理活动的动词,只能由程度副词加以修饰,“尤其”表示递进关系,而此语句并无递进关系,所以该句选用“十分”。

9、因为——既然

例9:(因为、既然)你同意这样做,那我就照办。(答案:既然)

[辨析]:二者都表示因果关系,“因为”可用在主句的前面或后面,常跟“所以,之所以”呼应。“既然”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主从复句的副句中,主句中往往用“就”、“便”、“总”等副词与之相呼应,在副句中提出原因,主句说出由此推出的结果。该句中“同意这样做”是原因,“照办”是随之而得出的结果,所以该句选用“既然”。

10、由于——因为

例10:他没能参加这次考试,(由于、因为)他的工龄还不到半年。(答案:因为)

[辨析]:二者都可以用在复句中表示原因。但“因为”既可以用于前一分句,也可以用于后一分句;而“由于”只能用于前一分句,也就是只能放在表示结果的分句之前,不能放在后面。该复句后一分句表示原因,所以应选用“因为”。

11、由——由于

例11:一个人的个性不是天生的,是(由、由于)他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答案:由)

[辨析]:“由”作介词表示动作的起点和行为的施动,一般侧重强调由来;而“由于”是表示原因,常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里,可以与“才、所以、因此”等词相呼应。该句后一分句是强调由来,所以选用“由”。

12、只有……才——只要……就

例12、无数的事实说明,把全部身心投入进去,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不畏劳苦,百折不回,有可能攀登科学高峰。(答案:只有……才)。

[辨析]:二者都是连词,表示条件关系。但“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缺少了前句的条件,就不能产生后句的结果;而“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具备了前句的条件,就一定能产生后句的结果。该句中“把全部身心……百折不回”与“攀登科学高峰”之间是必要条件关系,所以应选用“只有……才”。

13、只是——不过

例13:(1)面对鲜花和掌声,他(只是、不过)谦虚地笑笑,他知道成功凝聚着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汗水和智慧。(答案:只是)

(2)早春二月,南国已是阳光和暖,草长鸟飞,偶或南下的冷空气还会使人感到未曾褪尽的残冬寒意。(答案:只是、不过)

[辨析]:“只是”作副词在句中起限定作用,限定动作的范围,相当于“仅仅是”。“只是”作连词,放在两个分句之间,起轻微转折作用。而“不过”作连词,连接分句或句子,表示转折关系,所连接两个句子或分句,后一句子是对前一句子所说明的事情作修正性的补充,这时“不过”“相当于”“只是”。

(1)句中“笑笑”是限定的动作,所以用副词“只是”。

(2)句中的后半句是对前句的补充,前后分句间是转折关系,所以用“只是”或“不过”都可以。

14、关于——对于

例14:(关于、对于)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这份报告没有论述。(答案:对于)

[辨析]:二者都是介词,用法相近,有时可以互换。“关于”表示关涉的事物或某种范围;“对于”主要是指出明确对象。“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词作状语,只能放在主语之前;“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放在主语前后都可以。该句用于指出对象,组成的介词短语在主语之前,所以选用“对于”。

15、以至——以致

例15:他没有从上次的错误中认真吸取教训,(以至、以致)这次又犯了类似的错误。(答案:以致)

[辨析]:二者都是连词,都用于下一分句的开头。“以至”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或由于某种动作、情况的程度而形成的结果,这种结果无所谓好坏;而“以致”表示下文所说的是上述原因造成的结果,这种结果往往是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出现的。“以至”换成“以至于”意思不变,而“以致”可以换成“结果”,二者不能互换。该句中下一分句表示不好的结果,可以用“结果”替换,所以选取“以致”。

16、何况——况且

例16:挖这样的井,占地我,不合算,(何况、况且)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陷。(答案:况且)

[辨析]:二者都是递进连词,都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何况”相当于“甭说、甭提”。一浅一深的两件事物互相对比,映射,用甲烘托乙,表示甲如此,乙更是如此。而“况且”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者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该句中“井的四周都是沙土”是进一步申述的理由,所以选取“况且”。

17、不免——未免——难免

例17:(1)老吴(未免、不免)太不会讲话了,本来挺简单的事叫他弄复杂了。(答案:未免)

(2)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就(难免、未免)犯错误。(答案:难免)

[辨析]:三者都是副词,“不免”意思相当于“免不了,少不了”,表示由于某种原因而自然导致某种结果。这种结果可以是已经出现了,也可以是未实现的。“难免”表示某种原因很可能导致某种结果,只能用于未实现的事。用“难免”的地方可以换成“可能”或“一定”。“未免”表示说话人对于某种行为、举动的否定的态度,含有不赞许,不以为然的意思。虽然意在否定,但口气比较委婉。

(1)句中“不会讲话”是对“老吴”的否定态度,有不赞同的意思,所以选取“未免”。

(2)句中“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就可能导致“犯错误”,所以选取“难免”。

18、否则——不然

例18: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古代小说,其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

(否则、不然)就没有生命力。(答案:否则或不然)

[辨析]:二者都是连词,起假设转折作用,有“如果不这样”的意思,都表示对上文做假设性的否定,同时也由此推出假设的结论。但是“不然”还表示选择,相当于“要不是这样……那或者……”。而“否则”没有此用法。该句中“没有生命力”是推出的假设性结论,“否则”和“不然”都可以选取。

19、或者——还是

例19:如果有人问我,在唐诗宋词中,你最喜欢李白、杜甫(或者、还是)苏轼、辛弃疾,我真答不出。(答案:还是)

[辨析]:二者都表示选择的连词,当两者与“无论、不管”等连词连用时,意思一样。但是“或者”只能用在陈述句中,不能用在疑问句和否定句;“还是”则相反,主要用在疑问句中,用在陈述句中也仍含有疑问语气。该句前后表示选择关系,但“你最喜欢李白、杜甫……”含有疑问语气,所以选取“还是”。

20、尽管——不管

例20: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是一场革命运动,(尽管、不管)其中有部分人是软弱妥协的,但它却是要革文言文的命。(答案:尽管)

[辨析]:二者都是连词,用于编正复句的偏句中,但“尽管”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表转折,常与“但是、可是、却”搭配使用;而“不管”表示条件关系,常与“都,总”搭配使用。该句中后面分句间是转折关系,并且有“但”相搭配,所以选取“尽管”。

21、何曾——何尝

例21:同志们盼望早日上岗,为厂立功,张小华又(何曾、何尝)不是这样的心情呢?(答案:何尝)

[辨析]:“何曾”表示反问,对修饰成分的否定。因反问语气有否定语意,而本身含有否定意思,则表示肯定;在“何曾”后又用“不是”,则全句表示否定。“何尝”表示一种婉转的否定,常有反问和辨解的语气,相当于“哪里”“怎么能”“怎么会”。该句后半句中不能用“何曾”,因为句中有“不是”,全句表示否定;而此句则表示肯定,所以选取“何尝”。

22、何苦——何必

例22:老杨说:“自家兄弟,(何苦、何必)如此客气呢?客气了,反而见外了。”(答案:何必)

[辨析]:二者都用于反问句中,“何苦”用于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意思是“何必自寻苦恼”;而“何必”相当于“为什么一定要……”“干嘛一定要……”的意思。表示说话人认为某种事情或行为的进行是没有必要的,或不一定是必要的,一般用于反问句。该句根据后一分句的“如此客气”表示说话人认为这样没有必要,所以选取“何必”。

23、何妨——不妨

例23:一部长篇小说有主题、副主题,而每一卷也(何妨、不妨)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答案:不妨)

[辨析]:二者都是连词,“何妨”有两种意义:一是表示“为什么不”,二是用于问语气,而“不妨”是“最好还是”的意思。“不妨”表示可以这样做,没有什么妨碍。该句后“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语气较肯定,所以选取“不妨”。

24、一直——一向

例24:近一个月来,他(一向、一直)不愿意参加这些应酬活动。(答案:一直)

[辨析]:二者都是副词,都有表示重复或连续的作用,都可作状语,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区别是:“一直”表示动作、行为连续进行,中间没有停顿,着重指动作的连续性。而“一向”表示某种行为习惯很久以来始终不变,着重指行为习惯的稳定性,与“一直”适用的对象不同。该句中“近一个月来”“不愿意参加应酬活动”,行为连续进行,所以选取“一直”。

25、和——以及

例25: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以及)其他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答案:以及)

[辨析]:二者都可用作并列连词。但“和”连接的前后各项之间是对等关系,可以互换。而“以及”连接的前后各项之间有主次之分,不可以互换。该句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其他各项事业”之间有主次之分,不可以互换,所以应选用“以及”。

26、与其——宁可

例26:(与其、宁可)这样提心吊胆地见着你,还不如不见你。(答案:与其)

[辨析]:二者都有把两件事加以比较,衡量得失,选取其中的一件的意思,都是连词。但“与其”常与“不如”相呼应,表示舍此取彼;而“宁可”常和“决不”相呼应,表示取此舍彼。该句是舍“这样提心吊胆地见着你”(此)取“不见你”(彼),所以选取“与其”。

27、乃至——甚至

例27:只要不是坚持错误的人,我们就不应该只看到片面,就去错误地讥笑他们,(甚至、乃至)敌视他们。(答案:甚至)

[辨析]:二者都是连词,都能连接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分句,表示层进关系,指明范围由小到大,数量由少到多,程度由低到高,后面都可接上“于”。“甚至”强调的程度跟“乃至”相同,其后面加“连”组成“甚至连”时,强调的意味比“乃至”重。“甚至”还可以作副词。该句中后分句表示强调,对“不是坚持错误的人”也不例外,所以选取“甚至”。

28、居然——竟然

例28:资阳县公安局(居然、竟然)“打不过”黑老大,真是天大的笑话。(答案:竟然)

[辨析]:二者都是副词,经常用作状语,都表示预想和结果的关系。但“居然”表示结果和预想的相反,含有“没有料到真会有这样”的意思。“竟然”也表示结果和预想的相反,多用在不好的方面,指“不应该这样而这样”,常用于假设句,语气较重。该句“公安局”打不过“黑老大”,是指“不应该这样而这样”,所以选取“竟然”。

29、虽然——固然

例29:古今(固然、虽然)不溶混同,但古人生活中的许多相对真理,也同样包含着绝对真理的因素。(答案:固然)

[辨析]:二者都是转折连词,都与“可是、但是、然而、却”等连词配合,但“固然”是先肯定承认某种情况,然后又对该事物提出一种新情况,转入正意;而“虽然”则是对出现的某种状况作让步。该句先肯定“古今不容混同”,然后提出“相对真理”中“包含绝对真理的因素”的新情况,所以选取“固然”。

30、而且——并且

例30:会上大家热烈讨论(并且、而且)一致通过了这个生产计划。(答案:并且)

[辨析]:二者都是连词,在句子中起关联作用,“而且”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它连接的是递进关系,同时又有加强语势的作用;而“并且”用在复合句后一半里,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也可用在两个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间,表示两个动作同时或先后进行。“而且”还可以连接单音节形容词,“并且”不具有此种用法。该句前后是两个动词性词组,先“热烈讨论”后“通过计划”,所以选取“并且”。

31、分外——格外

例31:您老能亲自来观看演出,我们(格外、分处)欢迎。(答案:格外)

[辨析]:二者都是副词,都表示程度高。“分外”指本分之外,即一般范围之外,超出了平常,有“特别”的意思;而“格外”是说程度高,超乎寻常,含有“更加”的意思。二者多数情况下可互换,但意味不一样。“分外”不能修饰一般动词,也不能用于否定句式。“格外”除了修饰形容词,心理状态动词之外,还能修饰一些动词或动词结构。该句后的“欢迎”是动词,所以选取“格外”。

32、究竟——毕竟

例32:我就是要问问董事长,对于我们工人的条件(毕竟、究竟)是答应不答应?(答案:究竟)

[辨析]:二者都表示终于、到底,副词,在表示判断时,两者可以互换。“究竟”表示追根求底,常用于问句中,“究竟”有时还作名词,指实际情形。而“毕竟”是“终于、最后”的意思,表示客观情况发展的必须趋势,常用于陈述句中,不能用于问句。该句是疑问句,所以要选取“究竟”。

33、偶尔——偶然

例33:青年人(偶尔、偶然)犯个错误,这是不奇怪的,我们的责任是事先多提醒。(答案:偶然)

[辨析]:二者都是副词,但“偶尔”是说行为发生的次数少,不经常;而“偶然”是说某种情况的产生不是必然的,表示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意思,二者不能互换。该句中“青年人”“犯个错误”不是一种必然,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所以选取“偶然”。

34、大抵——大概

例34: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大概)回到母家去消夏。(答案:大抵)

[辨析]:二者都是表示说话人对事物大略叙述的副词,“大抵”能表示数量范围,有“大半”“大部分”的意思,而“大概”却只是表示约数。在表示估计、揣测语气的时候,“大抵”重在肯定,“大概”要在猜测。该句在意思上是从数量上来限制前面的“凡有出嫁的女儿”,说她们夏间大部分都回到母家去消夏,所以选取“大抵”。

35、对——对于

例35:大家都(对、对于)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感兴趣。(答案:对)

[辨析]:二者都是在句子中起介绍动作对象作用的介词,在一般情况下,二者可以通用,凡能用“对于”的地方均能改为“对”。不同之处:第一,当“对”含有“对待”、“向”等意味时,“对”不能换成“对于”;第二,当“对”用在能愿动词、副词之后时,“对”不能换成“对于”;“对”多用于口头语气,“对于”的色彩庄重些,更适合书面语体。该句中前面有“都”这个总概性副词,不能换成“对于”,所以选取“对”。

36、暂且——姑且

例36:我们(姑且、暂且)不论你是否有错误,仅就你此刻的态度看也是有问题的。(答案:姑且)

[辨析]:二者都是副词,“暂且”表示某种行为动作或状况的产生是暂时的,表明时间的作用非常强,而表示让步的意思很少,有时没有;而“姑且”修饰动词,表示说话人暂时作某种让步。这种让步的意思很强,并表示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只好如此,有无可奈何的语气。该句中“不论你是否有错误”是说话人暂时的让步,所以选取“姑且”。

37、逐渐——渐渐

例37:月亮(渐渐、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答案:渐渐)

[辨析]:二者都表示渐进,而“逐渐”强调动作的变化是依次缓慢进行的,这种变化是一层推一层的;“渐渐”则主要表明变化是缓慢的,一点一点的意思,不表明动作依次变化。该句中月亮的升高应是一点一点的变化,所以应选“渐渐”。

38、如果——即使

例38:所以我决定,(如果、即使)不能升学,也决不停止学习。(答案:即使)

[辨析]:二者都表示假设,“如果”在主句中常有“就”“还”“便”“则”等与之相搭配,表示一般性假设;而“即使”除表示假设外,还表示让步。该句让步重于假设,所以选取“即使”。

39、恰巧——恰好

例39:晚饭以后我去找他,(恰巧、恰好)他看球赛去了。(答案:恰巧)

[辨析]:二者都是副词,意思相近,用法大致相同。但“恰好”侧重表示“正好、正合适”,“恰好”侧重表示偶然的巧合。“恰巧”可以表示希望发生,实际也发生了,也可以表示不希望发生,实际上发生了;“恰好”一般只表示前者。该句中“他看球赛去了”是“我”所不希望发生的,所以选取“恰巧”。

40、差不多——几乎

例40:一看见黄淑英,眼光突然发亮了,一个(几乎、差一点)是看不见的微笑,浮现在他的脸上。(答案:几乎)

[辨析]:二者都有表示近似的意思,“几乎”多用来说不企望发生的事,有时还强调事件或情况已经非常接近于某种程度,虽未完全达到,但相差无几,相当于“差不多”。“差一点”不受此限,“差一点”后边所说的事情是说话人企望的,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思,否定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差一点”后边所说的事情如果是说话人不企望的,那么不管肯定形式或否定形式,实际含义都是否定。“几乎”多用于书面语,“差一点”多用于口语。该句中“看不见的微笑”,强调接近的程度,所以选取“几乎”。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上信息来源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

网上报名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分数:
  • 电话: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644062549@qq.com删除

提交报名同学/家长:允许择校老师帮您择校调剂,同意《隐私保障》条例,并允许推荐给更多服务商为您提供服务!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52sou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