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就是党八股(公务员申论写作格式)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公务员考试就是党八股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公务员考试就是党八股的知识,包括公务员申论写作格式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公务员考试就是党八股(公务员申论写作格式)

本文目录

公务员考试就是党八股(公务员申论写作格式)

  1. 抨击八股文的诗句
  2. 关于八股文的诗句
  3. 批判八股文的诗句
  4. 公务员申论写作格式

抨击八股文的诗句

1.关于八股文的诗句

公务员考试就是党八股(公务员申论写作格式)

关于八股文的诗句 1.有一首讽刺八股文的诗有一句是秦皇汉武是哪朝皇帝谁知道全诗

袁枚《随园诗话》记云:

“余弱冠,即闻吴江布衣徐灵胎,有权奇倜傥之名,乾隆三十五年庚寅七月,买舟访之,一见欢然,年八十矣。灵胎尝有《刺时文》云:

'读书人,最不济;滥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那朝皇帝,案上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唏嘘,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日昏迷,就教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注:徐灵胎(1693-1771)清代学者,医学家

又看到这个,突然想起,现在那些考研的,考公务员的,不也一样嘛?

喝酒喝酒

2.关于:八股文

八股文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

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顾炎武《日知录·试文格式》条详细说明了八股文的起源、格式和演变情况:“‘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1465—1487)以后。

股者,对偶之名也。……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

……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

若长题则不拘此。……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

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然后提出夫子为何而发此言,谓之‘原起’。

至万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十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

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并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应举之文矣。”

八股文的产生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历代学者多数认为,它滥觞于北宋的经义。

经义是宋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以经书中的文句命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宋代的经义虽无固定的格式,但在代圣人立言这点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雏形。

经义后来吸收了南宋以后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份,到明初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八股文体,成化以后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遂演变成为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光绪二十八年(1902),废八股,乡、会试虽尚有四书义、五经义,文章格式已不受限制。

光绪三十一年(1905),袁世凯、张之洞上《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并妥筹办法》摺,得到谕允,于是,有着七百年历史的八股文寿终正寝。从此,它被世人视之如敝屣、粪土,不屑一顾。

事实上,八股文在历史上也曾有过辉煌的一页,也传下不少至今仍不失其妩媚的作品。甚至有的批评家认为:“有明二百七十年,镂心刻骨于八股,如胡思泉、金正希、章大力数十家,洵可继楚骚、汉唐诗、元曲,以立一门户。”

(焦循《易余龠录》)诚然,明代的诗文词赋都不足与异代抗衡,唯有八股文才是独领风骚。明代八股文能兴盛于一时,既属时代的召唤,也得之文化的积淀。

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说:“明初八股文渐盛,这却在文坛上放一异彩,本是说理的古体散文,乃能与骈体诗赋合流,能融入诗词的丽语,能袭来戏曲的神情,实为最高希有的文体。”在有明三百年中,八股文名家辈出,如王鏊、钱福、唐顺之、归有光、金声、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又是其中的佼佼者。

俞长城《百二十名家稿》说:“制义之有王守溪(鏊),犹史之有龙门(司马迁),诗之有少陵(杜甫),书法之有右军(王羲之),更百世而莫并者也。”王鏊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清士人无不奉之为圭臬,几至家有其书。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写蘧公孙的女儿,“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滚瓜烂熟”。女孩子尚且如此,士人更不用说了。

八股文到底是个什么样子?顾炎武《日知录·试文格式》讲到:“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衍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甚少。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

弘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

(原注:‘亦有联属二句,四句为对,排比十数对成篇,而不止于八股者。’)其两扇立格,(原注:‘谓题本两对文,亦两大对。

’)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文法亦复如之。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

若长题则不拘此。嘉靖以后,文体日变,而问之儒生,皆不知八股之何谓矣!”又说:“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

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

然后提出夫子(原注:‘曾子、子思、孟子皆然。’)为何发此言,谓之原起。

至万历间,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十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

文章本无定式,既然有了定式,到了晚末,“八股文”三字终至成为了一切僵死文字的总代表。不容讳言,八股文在历史上罪孽深重。

首先是它败坏了读书种子。士人为了挣得功名,皓首穷经,揣磨圣贤的言行和时文的程墨。

到了后来,连经书也不读了,只“记其可以出题之篇,及此数十题之文而已”(顾炎武《日知灵·拟题》)。清代徐大椿有讥刺士人的《道情》说:“读书人,最不齐。

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生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

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

3.有没有对八股文持肯定态度的诗文

八股文的作用在于思维能力的严格训练,在范围和条件的严格限制下,训练思维能力的集中性、敏锐性、全面性、辨证性,是以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人才辈出。

然在上世纪末或本世纪初,八股几乎被痛骂至体无完肤,夹杂着对朝政之腐败、国力之衰溃的愤懑,八股成为首当其冲攻击并改革的对象,成为腐朽空洞的代名词。是不是说八股文就一无是处了呢?也不尽然。

首先,士人从研习八股文中受到了儒家伦理道德的薰陶。他们浸淫于《四书》《五经》之中,服膺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并以此作为了人生的言行准则。

明代既是八股文的黄金时代,也写下知识分子史最为光辉和悲壮的一页。明代对待臣民以严酷著称,而士人前仆后继,至死不改初衷的何可胜数。

所谓正途出身的人们,不说方孝孺、于谦、海瑞,其高风亮节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就是晚明的文震孟、黄道周、金声、杨廷枢、陈子龙等人,临危授命,大义凛然,也并非仅以八股文名世。满人入主中原后,极尽怀柔之能事,而顾炎武不事二姓,归庄野服终身,黄周星变名隐逸,方以智削发为僧,具有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同样不胜枚举。

这些瑰奇英烈之士的产生,不可否认,都有着儒家经典的薰陶和作用。其次,八股文的写作理论和技巧可为后人借鉴。

方苞《四书文》凡例说:“欲理之明必溯源六经而切究乎宋、元诸儒之说,欲辞之当必贴合题义而取于三代、两汉之书,欲气之昌必以义理洒濯其心而沉潜反覆于周、秦、盛汉、唐、宋大家之古文。”明、清之际的时文大家无不经过了上下求索,其作品才达到理、辞、气三者具足的境界。

这一理论和实践,对一切文学创作都不无启迪的意义。汤显祖、徐洪祖、吴承恩、曹雪芹都曾参加过科举,不能说他们创作《牡丹亭》《徐霞客游记》《西游记》和《红楼梦》时,一点也不曾从久经浸淫的八股文中得益。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写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确,作者若不是从旧营垒中来,又怎能写出这等鞭辟入里的作品。

朱光潜也有着这个方面的体验,他从八股文里,看到了作者的“匠心”所在(见《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再次,八股文为后世提供了文精意赅的典范。

刘知几《史通》论及文章的精纯云:“理尽一言,语无重出。”八股文在这个方面可谓达到了极限。

在明清两代,都严格限制了八股文的字数,这就使得人们不得不在有限的字数里,酣畅淋漓而又字斟句酌地阐论文章的意思。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接下茹太素的一篇奏摺,读了半天还未切入正题,恨得牙痒痒的,竟想对他施以廷杖。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也曾提出,“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八股文的经验实在是医治文章长而空的灵药。

明清两代,长文极为罕见;就是抒情叙事,也都玲珑剔透。明代“小品”之盛于一时,可谓并非偶然。

复次,八股文对后世某些文学体式,比如楹联的成熟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相传五代孟昶的春联,仅是撷取五言近体诗中的一联。

楹联的成熟,是到八股文出现之后。它的长短不一、句格不一的骈偶形式,开创了楹联的体制。

所以,明清两代八股盛行,楹联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清代,郁郁勃勃,蔚为大观,产生出了不少名家和佳作。

像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虽说政事、军务旁午,仍不失为个中斫轮老手。再,清季的所谓“诗钟”,又是从其破题滥觞而来,这里就不多论了。

八股文之所以遭到那么长久和普遍的讨伐,其主要原因还在宣扬了孔、孟之道和朱、程理学,以及长久科举历史中产生的弊窦和积怨。前者带有时代的色彩,存而不论;就其后者而言,翻开历史,又有哪一种考试方法到了后来不是问题一大堆呢?顾炎武《日知录·程文》说:“唐之取士以赋,而赋之末流最为冗滥。

宋之取士以论策,而论策之弊亦复如之。明之取士以经义,而经义之不成文又有甚于前代者。”

就如今日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试,至今不是也已笼罩上了历史的阴影吗?可见八股文在科举中的问题,是考试中普遍存在的痼疾,并不是它从娘肚子里就带来的毛病。另外,八股文取士制不容忽视的一个历史作用:请看。

4.关于八股文的千秋功过

1,八股文的最大弊端是什么

从明代后期开始,对八股文的评价就非常严厉,因此不少人将大明江山灭亡的原因归结为八股取士制度的实施。崇祯末年,有人说:“谨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祯夫妇两口,奉申贽敬。晚生八股顿首。”将八股文的危害提升到了贻误国家社稷的高度。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在他看来,秦始皇在咸阳只掩埋了400余名儒生,而数百年中八股文坑害的知识分子则成千上万。为什么顾炎武会这么说呢?因为八股文命题都需要出自“四书”、“五经”,而且答题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等程朱理学的观点为依据,并模仿古人语气“代圣人立言”,考生不能阐述自己的观点,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这是科举用八股文取士的最大弊端。

不仅如此,八股文更大的弊端在于为选拔少量的文官,却诱使千千万万的读书人每天钻研这种复杂的考试文体。八股文章既与政事无关,也不是一种文学创作。它虽对文学的发展有间接的作用,也确实选拔出一批才智之士,但它内容空疏,实际上是一种文字游戏,耗费了无数士人的心血和光阴。无论是清朝著名小说家吴敬链(名著《儒林外史》)或是近代著名思想家兼学者鲁迅(名作《孔乙己》)等,都有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2,八股文为什么会沿用五百余年

虽然有如此多的弊端,但八股文从明代至清末,一直沿用了五百余年,其不但契合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且符合科举考试追求公正性的需求。从加强封建集权统治的角度而言,明清八股文命题范围和作答都有明确的要求,不允许考生自由发挥,使考生必须遵循统治者的意愿和圈定的命题,进行回答。这样在思想或意识形态上,从一开始就将读书人禁锢在封建集权统治者的笼子中。

现在看来,八股文只是有利于公正选才的考试文体,它本身并没有什么学术、思想方面的价值,精通和恪守程朱理学家所信奉的孔孟之道。因此,凡是答题有违孔孟之道的,不仅要被淘汰,还有可能被追究责任。这样,八股文就显示出它特有的政治功用,即可以统一人们的思想,使广大士子只读儒家经典,有利于强化封建集权统治,这正是明清统治者所求之不得的,

这也是统治者长期使用八股文的一个很现实的考虑。

3,八股文本身的优点

一生受困于科场的吴敬梓虽然自己不怎么擅长八股文,但他对八股文在提高写作能力方面的作用却是非常肯定的,他在《儒林外史》中说:“八股文章若做得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什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进士出身的蔡元培曾经也说过,八股文的作法“由简而繁,确是一种学文的方法”。经过写八股文的严格训练之后,再去作其他文体,就显得较容易了。

除了政治上的需要之外,八股文得以长期使用,还是科举考试公正阅卷的需要。尽管我们上面说,上面提到的,截搭题、割裂题的出现,使得科举考试更像一种文字游戏,但八股文有相对固定的格式,考官只要看考生的八股文的每股是否符合音韵要求,内容是否充实,就能很快

而且相对客观的做出评阅结果。

因此,八股文的功能相当于明清科举中的客观题。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现在考试的客观题是要求考生选择ABCD等字母答题,既可以用电脑来阅卷,也可以用人工阅卷,无论那种方式,都不存在阅卷的误差,阅卷的效率是非常高的。八股文也有同样的功效,由于有固定的格式,不同阅卷者对同一篇八股文的评价基本相同。

5.关于八股文的资料急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

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八股文。

“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八股文滥觞于北宋。

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不一定要求对仗排偶。但有的考生不自觉地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

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

不过写法或偶或散,初无定规。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更为兴盛,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

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由明前期而泛滥整个清代,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八股文的基本特点,大致为以下几方面:①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

其中又分大题、小题两类。乡试、会试多用大题,题意比较完整。

又分连章题、全章题、数节题、一节题、数句题、单句题等等。童试多用小题,题意都不完整。

由于童试场次多,只考《四书》义,不考《五经》义,而又要避免重题。经历几百年后,完整的句子已不够用了。

考官便想方设法出怪题、难题,乃至不惜割裂原意,将上下两章、两节互不相关的文句合为一题,或各取半句凑成一题,叫做截搭题或冒上题、承下题、上全下偏题、上偏下全题等等。考生只好生拉硬扯,缀合成文,近乎文字游戏。

②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历代解经之作很多,科举考试只用程朱一派。

《周易》依程传朱学本义,《尚书》依朱熹学生蔡沈传,《诗经》依朱熹《诗集传》,《春秋》依胡安国传,而以《左传》为本事,《礼记》依陈□集传,《四书》依朱熹集注。考生行文命意,必须就题阐释,依注作解,不得擅自生发,独出新论,毫无独立思考的余地。

八股文还要求代圣人立言。如题目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及其门人的话,则必须模拟语意,即使是阳虎、荷□丈人、齐人妻妾等各类人物,也要设身处地,肖其口吻。

只有记事题和连章题不用模拟口气。③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

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成。破题——以二句散行文字,将题目字面意义破释。

承题——用四、五句散行文字,将破题中紧要之意,承接而下,引申而言,使之晓畅。要求明快关连,不可脱节。

起讲——又叫小讲、原起,以散行浑写题意,笼罩全局。入题——又叫入手、提笔、领上、领题,作用是从上文引到本题。

起股——又叫起比、题比、提股、前股。用四五句或八九句双行文字,开始发议论。

两扇句式必须相同,要求相对成文,形成排偶。中股、后股、束股也是如此。

中股——又叫中比,句式双行,多少无定制。内容是全篇的重心所在,必须尽情发挥,进一步搜剔题中正反神理奥妙,要求锁上关下,轻松灵活,宜虚不宜实。

后股——又叫后比,句式双行,多少无定制。作用是畅发中比所未尽,或推开,或垫衬,要求庄重踏实,振起全篇精神。

束股——又叫束比。双行,每扇二、三句或四、五句。

用来回应、提醒全篇而加以收束。大结——为全文结束语,散行,不一定用对偶。

不用圣贤口气,可以发挥己意。明人大结每及时事,往往多触讳忌,清代废去,改为三、四句收束。

又叫收结或落下。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

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

清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书写亦有格式。

八股文虽有大量排偶,却不是骈体文,不用四六句式,不求押韵,不事藻饰。通常禁用类似诗赋中的形容描写夸张华丽词语。

虽然属于议论文,都不许引证古史,不许巧设比喻。严重束缚思想感情,文章寡淡无味。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

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得官。而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即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

不论公私文书、文史著作,记事、抒情、说理,都无法采用八股形式。因而人们把它比作敲门砖,中试之后,就弃之不顾。

其弊病是十分明显的。明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均对八股文深恶痛绝。

它最后终于被废弃,是历史的必然。

6.关于八股取士这一制度有关的成语诗词等

范进中举

“头白空摩八股文,何能私塾接青云?夏侯著有藏书令,要使山中扩见闻。”

明末顾恒在考场墙上奋笔题诗:

八千科举尽元魁,吾亦随行挨进来。

苦恼文章逐气答,囫囵文章没头猜。

号房缺瓦常防漏,蜡烛钉签不住歪。

我第三官真造化,宗师竟不取遗才。

清《时文叹》

读书人最不济。烂八股,一堆泥。原来只为求生计,谁知道变成了坑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摇头摆尾。便认为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传四史,是何等文章?汉高唐宗,是哪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书店买,新科利器。读起来肩高背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日昏迷。就教他骗得了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7.有一首讽刺八股文的诗有一句是秦皇汉武是哪朝皇帝谁知道全诗

袁枚《随园诗话》记云:“余弱冠,即闻吴江布衣徐灵胎,有权奇倜傥之名,乾隆三十五年庚寅七月,买舟访之,一见欢然,年八十矣。

灵胎尝有《刺时文》云:‘读书人,最不济;滥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变做了欺人技。

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那朝皇帝,案上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唏嘘,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日昏迷,就教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注:徐灵胎(1693-1771)清代学者,医学家又看到这个,突然想起,现在那些考研的,考公务员的,不也一样嘛?喝酒喝酒。

关于八股文的诗句

1.有一首讽刺八股文的诗有一句是秦皇汉武是哪朝皇帝谁知道全诗

袁枚《随园诗话》记云:

“余弱冠,即闻吴江布衣徐灵胎,有权奇倜傥之名,乾隆三十五年庚寅七月,买舟访之,一见欢然,年八十矣。灵胎尝有《刺时文》云:

'读书人,最不济;滥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那朝皇帝,案上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唏嘘,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日昏迷,就教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注:徐灵胎(1693-1771)清代学者,医学家

又看到这个,突然想起,现在那些考研的,考公务员的,不也一样嘛?

喝酒喝酒

2.关于:八股文

八股文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

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顾炎武《日知录·试文格式》条详细说明了八股文的起源、格式和演变情况:“‘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1465—1487)以后。

股者,对偶之名也。……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

……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

若长题则不拘此。……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

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然后提出夫子为何而发此言,谓之‘原起’。

至万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十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

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并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应举之文矣。”

八股文的产生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历代学者多数认为,它滥觞于北宋的经义。

经义是宋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以经书中的文句命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宋代的经义虽无固定的格式,但在代圣人立言这点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雏形。

经义后来吸收了南宋以后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份,到明初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八股文体,成化以后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遂演变成为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光绪二十八年(1902),废八股,乡、会试虽尚有四书义、五经义,文章格式已不受限制。

光绪三十一年(1905),袁世凯、张之洞上《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并妥筹办法》摺,得到谕允,于是,有着七百年历史的八股文寿终正寝。从此,它被世人视之如敝屣、粪土,不屑一顾。

事实上,八股文在历史上也曾有过辉煌的一页,也传下不少至今仍不失其妩媚的作品。甚至有的批评家认为:“有明二百七十年,镂心刻骨于八股,如胡思泉、金正希、章大力数十家,洵可继楚骚、汉唐诗、元曲,以立一门户。”

(焦循《易余龠录》)诚然,明代的诗文词赋都不足与异代抗衡,唯有八股文才是独领风骚。明代八股文能兴盛于一时,既属时代的召唤,也得之文化的积淀。

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说:“明初八股文渐盛,这却在文坛上放一异彩,本是说理的古体散文,乃能与骈体诗赋合流,能融入诗词的丽语,能袭来戏曲的神情,实为最高希有的文体。”在有明三百年中,八股文名家辈出,如王鏊、钱福、唐顺之、归有光、金声、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又是其中的佼佼者。

俞长城《百二十名家稿》说:“制义之有王守溪(鏊),犹史之有龙门(司马迁),诗之有少陵(杜甫),书法之有右军(王羲之),更百世而莫并者也。”王鏊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清士人无不奉之为圭臬,几至家有其书。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写蘧公孙的女儿,“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滚瓜烂熟”。女孩子尚且如此,士人更不用说了。

八股文到底是个什么样子?顾炎武《日知录·试文格式》讲到:“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衍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甚少。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

弘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

(原注:‘亦有联属二句,四句为对,排比十数对成篇,而不止于八股者。’)其两扇立格,(原注:‘谓题本两对文,亦两大对。

’)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文法亦复如之。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

若长题则不拘此。嘉靖以后,文体日变,而问之儒生,皆不知八股之何谓矣!”又说:“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

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

然后提出夫子(原注:‘曾子、子思、孟子皆然。’)为何发此言,谓之原起。

至万历间,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十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

文章本无定式,既然有了定式,到了晚末,“八股文”三字终至成为了一切僵死文字的总代表。不容讳言,八股文在历史上罪孽深重。

首先是它败坏了读书种子。士人为了挣得功名,皓首穷经,揣磨圣贤的言行和时文的程墨。

到了后来,连经书也不读了,只“记其可以出题之篇,及此数十题之文而已”(顾炎武《日知灵·拟题》)。清代徐大椿有讥刺士人的《道情》说:“读书人,最不齐。

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生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

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

3.有没有对八股文持肯定态度的诗文

八股文的作用在于思维能力的严格训练,在范围和条件的严格限制下,训练思维能力的集中性、敏锐性、全面性、辨证性,是以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人才辈出。

然在上世纪末或本世纪初,八股几乎被痛骂至体无完肤,夹杂着对朝政之腐败、国力之衰溃的愤懑,八股成为首当其冲攻击并改革的对象,成为腐朽空洞的代名词。是不是说八股文就一无是处了呢?也不尽然。

首先,士人从研习八股文中受到了儒家伦理道德的薰陶。他们浸淫于《四书》《五经》之中,服膺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并以此作为了人生的言行准则。

明代既是八股文的黄金时代,也写下知识分子史最为光辉和悲壮的一页。明代对待臣民以严酷著称,而士人前仆后继,至死不改初衷的何可胜数。

所谓正途出身的人们,不说方孝孺、于谦、海瑞,其高风亮节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就是晚明的文震孟、黄道周、金声、杨廷枢、陈子龙等人,临危授命,大义凛然,也并非仅以八股文名世。满人入主中原后,极尽怀柔之能事,而顾炎武不事二姓,归庄野服终身,黄周星变名隐逸,方以智削发为僧,具有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同样不胜枚举。

这些瑰奇英烈之士的产生,不可否认,都有着儒家经典的薰陶和作用。其次,八股文的写作理论和技巧可为后人借鉴。

方苞《四书文》凡例说:“欲理之明必溯源六经而切究乎宋、元诸儒之说,欲辞之当必贴合题义而取于三代、两汉之书,欲气之昌必以义理洒濯其心而沉潜反覆于周、秦、盛汉、唐、宋大家之古文。”明、清之际的时文大家无不经过了上下求索,其作品才达到理、辞、气三者具足的境界。

这一理论和实践,对一切文学创作都不无启迪的意义。汤显祖、徐洪祖、吴承恩、曹雪芹都曾参加过科举,不能说他们创作《牡丹亭》《徐霞客游记》《西游记》和《红楼梦》时,一点也不曾从久经浸淫的八股文中得益。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写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确,作者若不是从旧营垒中来,又怎能写出这等鞭辟入里的作品。

朱光潜也有着这个方面的体验,他从八股文里,看到了作者的“匠心”所在(见《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再次,八股文为后世提供了文精意赅的典范。

刘知几《史通》论及文章的精纯云:“理尽一言,语无重出。”八股文在这个方面可谓达到了极限。

在明清两代,都严格限制了八股文的字数,这就使得人们不得不在有限的字数里,酣畅淋漓而又字斟句酌地阐论文章的意思。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接下茹太素的一篇奏摺,读了半天还未切入正题,恨得牙痒痒的,竟想对他施以廷杖。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也曾提出,“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八股文的经验实在是医治文章长而空的灵药。

明清两代,长文极为罕见;就是抒情叙事,也都玲珑剔透。明代“小品”之盛于一时,可谓并非偶然。

复次,八股文对后世某些文学体式,比如楹联的成熟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相传五代孟昶的春联,仅是撷取五言近体诗中的一联。

楹联的成熟,是到八股文出现之后。它的长短不一、句格不一的骈偶形式,开创了楹联的体制。

所以,明清两代八股盛行,楹联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清代,郁郁勃勃,蔚为大观,产生出了不少名家和佳作。

像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虽说政事、军务旁午,仍不失为个中斫轮老手。再,清季的所谓“诗钟”,又是从其破题滥觞而来,这里就不多论了。

八股文之所以遭到那么长久和普遍的讨伐,其主要原因还在宣扬了孔、孟之道和朱、程理学,以及长久科举历史中产生的弊窦和积怨。前者带有时代的色彩,存而不论;就其后者而言,翻开历史,又有哪一种考试方法到了后来不是问题一大堆呢?顾炎武《日知录·程文》说:“唐之取士以赋,而赋之末流最为冗滥。

宋之取士以论策,而论策之弊亦复如之。明之取士以经义,而经义之不成文又有甚于前代者。”

就如今日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试,至今不是也已笼罩上了历史的阴影吗?可见八股文在科举中的问题,是考试中普遍存在的痼疾,并不是它从娘肚子里就带来的毛病。另外,八股文取士制不容忽视的一个历史作用:请看。

4.关于八股文的千秋功过

1,八股文的最大弊端是什么

从明代后期开始,对八股文的评价就非常严厉,因此不少人将大明江山灭亡的原因归结为八股取士制度的实施。崇祯末年,有人说:“谨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祯夫妇两口,奉申贽敬。晚生八股顿首。”将八股文的危害提升到了贻误国家社稷的高度。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在他看来,秦始皇在咸阳只掩埋了400余名儒生,而数百年中八股文坑害的知识分子则成千上万。为什么顾炎武会这么说呢?因为八股文命题都需要出自“四书”、“五经”,而且答题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等程朱理学的观点为依据,并模仿古人语气“代圣人立言”,考生不能阐述自己的观点,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这是科举用八股文取士的最大弊端。

不仅如此,八股文更大的弊端在于为选拔少量的文官,却诱使千千万万的读书人每天钻研这种复杂的考试文体。八股文章既与政事无关,也不是一种文学创作。它虽对文学的发展有间接的作用,也确实选拔出一批才智之士,但它内容空疏,实际上是一种文字游戏,耗费了无数士人的心血和光阴。无论是清朝著名小说家吴敬链(名著《儒林外史》)或是近代著名思想家兼学者鲁迅(名作《孔乙己》)等,都有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2,八股文为什么会沿用五百余年

虽然有如此多的弊端,但八股文从明代至清末,一直沿用了五百余年,其不但契合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且符合科举考试追求公正性的需求。从加强封建集权统治的角度而言,明清八股文命题范围和作答都有明确的要求,不允许考生自由发挥,使考生必须遵循统治者的意愿和圈定的命题,进行回答。这样在思想或意识形态上,从一开始就将读书人禁锢在封建集权统治者的笼子中。

现在看来,八股文只是有利于公正选才的考试文体,它本身并没有什么学术、思想方面的价值,精通和恪守程朱理学家所信奉的孔孟之道。因此,凡是答题有违孔孟之道的,不仅要被淘汰,还有可能被追究责任。这样,八股文就显示出它特有的政治功用,即可以统一人们的思想,使广大士子只读儒家经典,有利于强化封建集权统治,这正是明清统治者所求之不得的,

这也是统治者长期使用八股文的一个很现实的考虑。

3,八股文本身的优点

一生受困于科场的吴敬梓虽然自己不怎么擅长八股文,但他对八股文在提高写作能力方面的作用却是非常肯定的,他在《儒林外史》中说:“八股文章若做得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什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进士出身的蔡元培曾经也说过,八股文的作法“由简而繁,确是一种学文的方法”。经过写八股文的严格训练之后,再去作其他文体,就显得较容易了。

除了政治上的需要之外,八股文得以长期使用,还是科举考试公正阅卷的需要。尽管我们上面说,上面提到的,截搭题、割裂题的出现,使得科举考试更像一种文字游戏,但八股文有相对固定的格式,考官只要看考生的八股文的每股是否符合音韵要求,内容是否充实,就能很快

而且相对客观的做出评阅结果。

因此,八股文的功能相当于明清科举中的客观题。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现在考试的客观题是要求考生选择ABCD等字母答题,既可以用电脑来阅卷,也可以用人工阅卷,无论那种方式,都不存在阅卷的误差,阅卷的效率是非常高的。八股文也有同样的功效,由于有固定的格式,不同阅卷者对同一篇八股文的评价基本相同。

5.关于八股文的资料急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

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八股文。

“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八股文滥觞于北宋。

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不一定要求对仗排偶。但有的考生不自觉地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

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

不过写法或偶或散,初无定规。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更为兴盛,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

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由明前期而泛滥整个清代,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八股文的基本特点,大致为以下几方面:①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

其中又分大题、小题两类。乡试、会试多用大题,题意比较完整。

又分连章题、全章题、数节题、一节题、数句题、单句题等等。童试多用小题,题意都不完整。

由于童试场次多,只考《四书》义,不考《五经》义,而又要避免重题。经历几百年后,完整的句子已不够用了。

考官便想方设法出怪题、难题,乃至不惜割裂原意,将上下两章、两节互不相关的文句合为一题,或各取半句凑成一题,叫做截搭题或冒上题、承下题、上全下偏题、上偏下全题等等。考生只好生拉硬扯,缀合成文,近乎文字游戏。

②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历代解经之作很多,科举考试只用程朱一派。

《周易》依程传朱学本义,《尚书》依朱熹学生蔡沈传,《诗经》依朱熹《诗集传》,《春秋》依胡安国传,而以《左传》为本事,《礼记》依陈□集传,《四书》依朱熹集注。考生行文命意,必须就题阐释,依注作解,不得擅自生发,独出新论,毫无独立思考的余地。

八股文还要求代圣人立言。如题目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及其门人的话,则必须模拟语意,即使是阳虎、荷□丈人、齐人妻妾等各类人物,也要设身处地,肖其口吻。

只有记事题和连章题不用模拟口气。③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

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成。破题——以二句散行文字,将题目字面意义破释。

承题——用四、五句散行文字,将破题中紧要之意,承接而下,引申而言,使之晓畅。要求明快关连,不可脱节。

起讲——又叫小讲、原起,以散行浑写题意,笼罩全局。入题——又叫入手、提笔、领上、领题,作用是从上文引到本题。

起股——又叫起比、题比、提股、前股。用四五句或八九句双行文字,开始发议论。

两扇句式必须相同,要求相对成文,形成排偶。中股、后股、束股也是如此。

中股——又叫中比,句式双行,多少无定制。内容是全篇的重心所在,必须尽情发挥,进一步搜剔题中正反神理奥妙,要求锁上关下,轻松灵活,宜虚不宜实。

后股——又叫后比,句式双行,多少无定制。作用是畅发中比所未尽,或推开,或垫衬,要求庄重踏实,振起全篇精神。

束股——又叫束比。双行,每扇二、三句或四、五句。

用来回应、提醒全篇而加以收束。大结——为全文结束语,散行,不一定用对偶。

不用圣贤口气,可以发挥己意。明人大结每及时事,往往多触讳忌,清代废去,改为三、四句收束。

又叫收结或落下。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

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

清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书写亦有格式。

八股文虽有大量排偶,却不是骈体文,不用四六句式,不求押韵,不事藻饰。通常禁用类似诗赋中的形容描写夸张华丽词语。

虽然属于议论文,都不许引证古史,不许巧设比喻。严重束缚思想感情,文章寡淡无味。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

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得官。而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即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

不论公私文书、文史著作,记事、抒情、说理,都无法采用八股形式。因而人们把它比作敲门砖,中试之后,就弃之不顾。

其弊病是十分明显的。明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均对八股文深恶痛绝。

它最后终于被废弃,是历史的必然。

6.关于八股取士这一制度有关的成语诗词等

范进中举

“头白空摩八股文,何能私塾接青云?夏侯著有藏书令,要使山中扩见闻。”

明末顾恒在考场墙上奋笔题诗:

八千科举尽元魁,吾亦随行挨进来。

苦恼文章逐气答,囫囵文章没头猜。

号房缺瓦常防漏,蜡烛钉签不住歪。

我第三官真造化,宗师竟不取遗才。

清《时文叹》

读书人最不济。烂八股,一堆泥。原来只为求生计,谁知道变成了坑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摇头摆尾。便认为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传四史,是何等文章?汉高唐宗,是哪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书店买,新科利器。读起来肩高背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日昏迷。就教他骗得了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7.有一首讽刺八股文的诗有一句是秦皇汉武是哪朝皇帝谁知道全诗

袁枚《随园诗话》记云:“余弱冠,即闻吴江布衣徐灵胎,有权奇倜傥之名,乾隆三十五年庚寅七月,买舟访之,一见欢然,年八十矣。

灵胎尝有《刺时文》云:‘读书人,最不济;滥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变做了欺人技。

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那朝皇帝,案上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唏嘘,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日昏迷,就教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注:徐灵胎(1693-1771)清代学者,医学家又看到这个,突然想起,现在那些考研的,考公务员的,不也一样嘛?喝酒喝酒。

批判八股文的诗句

1.关于八股文的诗句

关于八股文的诗句 1.有一首讽刺八股文的诗有一句是秦皇汉武是哪朝皇帝谁知道全诗

袁枚《随园诗话》记云:

“余弱冠,即闻吴江布衣徐灵胎,有权奇倜傥之名,乾隆三十五年庚寅七月,买舟访之,一见欢然,年八十矣。灵胎尝有《刺时文》云:

'读书人,最不济;滥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那朝皇帝,案上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唏嘘,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日昏迷,就教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注:徐灵胎(1693-1771)清代学者,医学家

又看到这个,突然想起,现在那些考研的,考公务员的,不也一样嘛?

喝酒喝酒

2.关于:八股文

八股文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

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顾炎武《日知录·试文格式》条详细说明了八股文的起源、格式和演变情况:“‘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1465—1487)以后。

股者,对偶之名也。……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

……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

若长题则不拘此。……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

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然后提出夫子为何而发此言,谓之‘原起’。

至万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十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

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并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应举之文矣。”

八股文的产生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历代学者多数认为,它滥觞于北宋的经义。

经义是宋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以经书中的文句命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宋代的经义虽无固定的格式,但在代圣人立言这点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雏形。

经义后来吸收了南宋以后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份,到明初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八股文体,成化以后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遂演变成为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光绪二十八年(1902),废八股,乡、会试虽尚有四书义、五经义,文章格式已不受限制。

光绪三十一年(1905),袁世凯、张之洞上《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并妥筹办法》摺,得到谕允,于是,有着七百年历史的八股文寿终正寝。从此,它被世人视之如敝屣、粪土,不屑一顾。

事实上,八股文在历史上也曾有过辉煌的一页,也传下不少至今仍不失其妩媚的作品。甚至有的批评家认为:“有明二百七十年,镂心刻骨于八股,如胡思泉、金正希、章大力数十家,洵可继楚骚、汉唐诗、元曲,以立一门户。”

(焦循《易余龠录》)诚然,明代的诗文词赋都不足与异代抗衡,唯有八股文才是独领风骚。明代八股文能兴盛于一时,既属时代的召唤,也得之文化的积淀。

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说:“明初八股文渐盛,这却在文坛上放一异彩,本是说理的古体散文,乃能与骈体诗赋合流,能融入诗词的丽语,能袭来戏曲的神情,实为最高希有的文体。”在有明三百年中,八股文名家辈出,如王鏊、钱福、唐顺之、归有光、金声、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又是其中的佼佼者。

俞长城《百二十名家稿》说:“制义之有王守溪(鏊),犹史之有龙门(司马迁),诗之有少陵(杜甫),书法之有右军(王羲之),更百世而莫并者也。”王鏊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清士人无不奉之为圭臬,几至家有其书。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写蘧公孙的女儿,“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滚瓜烂熟”。女孩子尚且如此,士人更不用说了。

八股文到底是个什么样子?顾炎武《日知录·试文格式》讲到:“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衍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甚少。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

弘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

(原注:‘亦有联属二句,四句为对,排比十数对成篇,而不止于八股者。’)其两扇立格,(原注:‘谓题本两对文,亦两大对。

’)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文法亦复如之。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

若长题则不拘此。嘉靖以后,文体日变,而问之儒生,皆不知八股之何谓矣!”又说:“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

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

然后提出夫子(原注:‘曾子、子思、孟子皆然。’)为何发此言,谓之原起。

至万历间,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十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

文章本无定式,既然有了定式,到了晚末,“八股文”三字终至成为了一切僵死文字的总代表。不容讳言,八股文在历史上罪孽深重。

首先是它败坏了读书种子。士人为了挣得功名,皓首穷经,揣磨圣贤的言行和时文的程墨。

到了后来,连经书也不读了,只“记其可以出题之篇,及此数十题之文而已”(顾炎武《日知灵·拟题》)。清代徐大椿有讥刺士人的《道情》说:“读书人,最不齐。

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生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

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

3.有没有对八股文持肯定态度的诗文

八股文的作用在于思维能力的严格训练,在范围和条件的严格限制下,训练思维能力的集中性、敏锐性、全面性、辨证性,是以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人才辈出。

然在上世纪末或本世纪初,八股几乎被痛骂至体无完肤,夹杂着对朝政之腐败、国力之衰溃的愤懑,八股成为首当其冲攻击并改革的对象,成为腐朽空洞的代名词。是不是说八股文就一无是处了呢?也不尽然。

首先,士人从研习八股文中受到了儒家伦理道德的薰陶。他们浸淫于《四书》《五经》之中,服膺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并以此作为了人生的言行准则。

明代既是八股文的黄金时代,也写下知识分子史最为光辉和悲壮的一页。明代对待臣民以严酷著称,而士人前仆后继,至死不改初衷的何可胜数。

所谓正途出身的人们,不说方孝孺、于谦、海瑞,其高风亮节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就是晚明的文震孟、黄道周、金声、杨廷枢、陈子龙等人,临危授命,大义凛然,也并非仅以八股文名世。满人入主中原后,极尽怀柔之能事,而顾炎武不事二姓,归庄野服终身,黄周星变名隐逸,方以智削发为僧,具有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同样不胜枚举。

这些瑰奇英烈之士的产生,不可否认,都有着儒家经典的薰陶和作用。其次,八股文的写作理论和技巧可为后人借鉴。

方苞《四书文》凡例说:“欲理之明必溯源六经而切究乎宋、元诸儒之说,欲辞之当必贴合题义而取于三代、两汉之书,欲气之昌必以义理洒濯其心而沉潜反覆于周、秦、盛汉、唐、宋大家之古文。”明、清之际的时文大家无不经过了上下求索,其作品才达到理、辞、气三者具足的境界。

这一理论和实践,对一切文学创作都不无启迪的意义。汤显祖、徐洪祖、吴承恩、曹雪芹都曾参加过科举,不能说他们创作《牡丹亭》《徐霞客游记》《西游记》和《红楼梦》时,一点也不曾从久经浸淫的八股文中得益。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写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确,作者若不是从旧营垒中来,又怎能写出这等鞭辟入里的作品。

朱光潜也有着这个方面的体验,他从八股文里,看到了作者的“匠心”所在(见《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再次,八股文为后世提供了文精意赅的典范。

刘知几《史通》论及文章的精纯云:“理尽一言,语无重出。”八股文在这个方面可谓达到了极限。

在明清两代,都严格限制了八股文的字数,这就使得人们不得不在有限的字数里,酣畅淋漓而又字斟句酌地阐论文章的意思。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接下茹太素的一篇奏摺,读了半天还未切入正题,恨得牙痒痒的,竟想对他施以廷杖。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也曾提出,“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八股文的经验实在是医治文章长而空的灵药。

明清两代,长文极为罕见;就是抒情叙事,也都玲珑剔透。明代“小品”之盛于一时,可谓并非偶然。

复次,八股文对后世某些文学体式,比如楹联的成熟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相传五代孟昶的春联,仅是撷取五言近体诗中的一联。

楹联的成熟,是到八股文出现之后。它的长短不一、句格不一的骈偶形式,开创了楹联的体制。

所以,明清两代八股盛行,楹联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清代,郁郁勃勃,蔚为大观,产生出了不少名家和佳作。

像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虽说政事、军务旁午,仍不失为个中斫轮老手。再,清季的所谓“诗钟”,又是从其破题滥觞而来,这里就不多论了。

八股文之所以遭到那么长久和普遍的讨伐,其主要原因还在宣扬了孔、孟之道和朱、程理学,以及长久科举历史中产生的弊窦和积怨。前者带有时代的色彩,存而不论;就其后者而言,翻开历史,又有哪一种考试方法到了后来不是问题一大堆呢?顾炎武《日知录·程文》说:“唐之取士以赋,而赋之末流最为冗滥。

宋之取士以论策,而论策之弊亦复如之。明之取士以经义,而经义之不成文又有甚于前代者。”

就如今日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试,至今不是也已笼罩上了历史的阴影吗?可见八股文在科举中的问题,是考试中普遍存在的痼疾,并不是它从娘肚子里就带来的毛病。另外,八股文取士制不容忽视的一个历史作用:请看。

4.关于八股文的千秋功过

1,八股文的最大弊端是什么

从明代后期开始,对八股文的评价就非常严厉,因此不少人将大明江山灭亡的原因归结为八股取士制度的实施。崇祯末年,有人说:“谨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祯夫妇两口,奉申贽敬。晚生八股顿首。”将八股文的危害提升到了贻误国家社稷的高度。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在他看来,秦始皇在咸阳只掩埋了400余名儒生,而数百年中八股文坑害的知识分子则成千上万。为什么顾炎武会这么说呢?因为八股文命题都需要出自“四书”、“五经”,而且答题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等程朱理学的观点为依据,并模仿古人语气“代圣人立言”,考生不能阐述自己的观点,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这是科举用八股文取士的最大弊端。

不仅如此,八股文更大的弊端在于为选拔少量的文官,却诱使千千万万的读书人每天钻研这种复杂的考试文体。八股文章既与政事无关,也不是一种文学创作。它虽对文学的发展有间接的作用,也确实选拔出一批才智之士,但它内容空疏,实际上是一种文字游戏,耗费了无数士人的心血和光阴。无论是清朝著名小说家吴敬链(名著《儒林外史》)或是近代著名思想家兼学者鲁迅(名作《孔乙己》)等,都有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2,八股文为什么会沿用五百余年

虽然有如此多的弊端,但八股文从明代至清末,一直沿用了五百余年,其不但契合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且符合科举考试追求公正性的需求。从加强封建集权统治的角度而言,明清八股文命题范围和作答都有明确的要求,不允许考生自由发挥,使考生必须遵循统治者的意愿和圈定的命题,进行回答。这样在思想或意识形态上,从一开始就将读书人禁锢在封建集权统治者的笼子中。

现在看来,八股文只是有利于公正选才的考试文体,它本身并没有什么学术、思想方面的价值,精通和恪守程朱理学家所信奉的孔孟之道。因此,凡是答题有违孔孟之道的,不仅要被淘汰,还有可能被追究责任。这样,八股文就显示出它特有的政治功用,即可以统一人们的思想,使广大士子只读儒家经典,有利于强化封建集权统治,这正是明清统治者所求之不得的,

这也是统治者长期使用八股文的一个很现实的考虑。

3,八股文本身的优点

一生受困于科场的吴敬梓虽然自己不怎么擅长八股文,但他对八股文在提高写作能力方面的作用却是非常肯定的,他在《儒林外史》中说:“八股文章若做得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什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进士出身的蔡元培曾经也说过,八股文的作法“由简而繁,确是一种学文的方法”。经过写八股文的严格训练之后,再去作其他文体,就显得较容易了。

除了政治上的需要之外,八股文得以长期使用,还是科举考试公正阅卷的需要。尽管我们上面说,上面提到的,截搭题、割裂题的出现,使得科举考试更像一种文字游戏,但八股文有相对固定的格式,考官只要看考生的八股文的每股是否符合音韵要求,内容是否充实,就能很快

而且相对客观的做出评阅结果。

因此,八股文的功能相当于明清科举中的客观题。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现在考试的客观题是要求考生选择ABCD等字母答题,既可以用电脑来阅卷,也可以用人工阅卷,无论那种方式,都不存在阅卷的误差,阅卷的效率是非常高的。八股文也有同样的功效,由于有固定的格式,不同阅卷者对同一篇八股文的评价基本相同。

5.关于八股文的资料急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

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八股文。

“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八股文滥觞于北宋。

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不一定要求对仗排偶。但有的考生不自觉地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

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

不过写法或偶或散,初无定规。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更为兴盛,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

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由明前期而泛滥整个清代,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八股文的基本特点,大致为以下几方面:①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

其中又分大题、小题两类。乡试、会试多用大题,题意比较完整。

又分连章题、全章题、数节题、一节题、数句题、单句题等等。童试多用小题,题意都不完整。

由于童试场次多,只考《四书》义,不考《五经》义,而又要避免重题。经历几百年后,完整的句子已不够用了。

考官便想方设法出怪题、难题,乃至不惜割裂原意,将上下两章、两节互不相关的文句合为一题,或各取半句凑成一题,叫做截搭题或冒上题、承下题、上全下偏题、上偏下全题等等。考生只好生拉硬扯,缀合成文,近乎文字游戏。

②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历代解经之作很多,科举考试只用程朱一派。

《周易》依程传朱学本义,《尚书》依朱熹学生蔡沈传,《诗经》依朱熹《诗集传》,《春秋》依胡安国传,而以《左传》为本事,《礼记》依陈□集传,《四书》依朱熹集注。考生行文命意,必须就题阐释,依注作解,不得擅自生发,独出新论,毫无独立思考的余地。

八股文还要求代圣人立言。如题目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及其门人的话,则必须模拟语意,即使是阳虎、荷□丈人、齐人妻妾等各类人物,也要设身处地,肖其口吻。

只有记事题和连章题不用模拟口气。③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

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成。破题——以二句散行文字,将题目字面意义破释。

承题——用四、五句散行文字,将破题中紧要之意,承接而下,引申而言,使之晓畅。要求明快关连,不可脱节。

起讲——又叫小讲、原起,以散行浑写题意,笼罩全局。入题——又叫入手、提笔、领上、领题,作用是从上文引到本题。

起股——又叫起比、题比、提股、前股。用四五句或八九句双行文字,开始发议论。

两扇句式必须相同,要求相对成文,形成排偶。中股、后股、束股也是如此。

中股——又叫中比,句式双行,多少无定制。内容是全篇的重心所在,必须尽情发挥,进一步搜剔题中正反神理奥妙,要求锁上关下,轻松灵活,宜虚不宜实。

后股——又叫后比,句式双行,多少无定制。作用是畅发中比所未尽,或推开,或垫衬,要求庄重踏实,振起全篇精神。

束股——又叫束比。双行,每扇二、三句或四、五句。

用来回应、提醒全篇而加以收束。大结——为全文结束语,散行,不一定用对偶。

不用圣贤口气,可以发挥己意。明人大结每及时事,往往多触讳忌,清代废去,改为三、四句收束。

又叫收结或落下。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

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

清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书写亦有格式。

八股文虽有大量排偶,却不是骈体文,不用四六句式,不求押韵,不事藻饰。通常禁用类似诗赋中的形容描写夸张华丽词语。

虽然属于议论文,都不许引证古史,不许巧设比喻。严重束缚思想感情,文章寡淡无味。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

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得官。而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即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

不论公私文书、文史著作,记事、抒情、说理,都无法采用八股形式。因而人们把它比作敲门砖,中试之后,就弃之不顾。

其弊病是十分明显的。明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均对八股文深恶痛绝。

它最后终于被废弃,是历史的必然。

6.关于八股取士这一制度有关的成语诗词等

范进中举

“头白空摩八股文,何能私塾接青云?夏侯著有藏书令,要使山中扩见闻。”

明末顾恒在考场墙上奋笔题诗:

八千科举尽元魁,吾亦随行挨进来。

苦恼文章逐气答,囫囵文章没头猜。

号房缺瓦常防漏,蜡烛钉签不住歪。

我第三官真造化,宗师竟不取遗才。

清《时文叹》

读书人最不济。烂八股,一堆泥。原来只为求生计,谁知道变成了坑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摇头摆尾。便认为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传四史,是何等文章?汉高唐宗,是哪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书店买,新科利器。读起来肩高背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日昏迷。就教他骗得了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7.有一首讽刺八股文的诗有一句是秦皇汉武是哪朝皇帝谁知道全诗

袁枚《随园诗话》记云:“余弱冠,即闻吴江布衣徐灵胎,有权奇倜傥之名,乾隆三十五年庚寅七月,买舟访之,一见欢然,年八十矣。

灵胎尝有《刺时文》云:‘读书人,最不济;滥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变做了欺人技。

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那朝皇帝,案上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唏嘘,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日昏迷,就教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注:徐灵胎(1693-1771)清代学者,医学家又看到这个,突然想起,现在那些考研的,考公务员的,不也一样嘛?喝酒喝酒。

公务员申论写作格式

一、吃透材料,阅读之前要有问题意识,要把乱七八糟的东西看成是一个整体。不论考试题目有什么要求,总是离不开三个问题,原因,现状,对策。

分析材料的时候要问自己五个问题:

1.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

3.问题的表现是什么,

4.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5.对策是什么。

二、阅读的基本套路:一勾二概三分类。三遍四步法,用30-40分钟。

第一步:对段落标号,勾画关键词或者关键句,

1.首尾句原则

2.关联词原则

3。常见词原则:根源,危害,教育,体制,领导,法律,法规,监督,落实,经验教训,经调查,资料显示,反映,看出,告诉,据某某讲,据报道,初步推测,分析,强调,指出,认为。

第二步:概括段落大意。

一般标注关键词即可,但最终要的是把握材料的整体性,材料之间的关联性,材料在整个申论材料重的地位,以及从哪个角度分析对自己最有利。特别要注意的是典型现象,事例和图表。

第三步:分门别类,梳理材料之间的关系。

横向原则:并列关系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原因,甲乙丙丁四种现象等等。对立关系如积极消极方面,成绩和问题等等。

纵向原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

多层次原则突破单纯的横向,纵向关系来分类,从材料的复杂性出发多角度分析,这也是以后命题的趋势。

第四步:概括主要内容

首先要注意给自己设定的身份。

主旨突出,应用万能模式。八股模式。P21

三遍四步法实施的好,你的考试就成功了一半。

三、提出对策的基本套路

第一步:利用矛盾的特殊性。找出问题根源--先找到特定社会现象表现出来的消极负面影响,根据分析,找到其产生的原因。

因果分析,最常用的方法,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辨证思维分析。从客观实际出发,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多项求异分析)。

1.内外因分析,要注意内外因互相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作用和转化。

2.利益分析,即主体分析,前提是主体分析,只有找到利益主体,才能明确各方的利益需求,从而找到满足不同主体的合理利益需求的途径,最终解决社会矛盾。

3.多角度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现实,内在,外在,尽可能全面到位。

SWOT分析:优势,劣势(企业能够做到的),机遇,威胁(企业可能做到的)。

第二步:利用矛盾的普遍性,借鉴万能八条。(内外因分析和多角度分析的写照)

l.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3.教育培训,提高素质

4.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

5.组织协调,形成机制。

6.增加投入,依靠科技。

7.加强监督,全面落实。

8.总结反思,借鉴经验。

具体措施和万能句式

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建立和完善引咎辞职制度

建立健全领导问责制度

把。。。。。纳入议事日程

加强对问题的调查研究,从源头上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

增强。。。。的意识

倡导。。。。的理念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的认识。

舆论关注

实行典型示范

社会示范

在全社会营造关于。。。。良好的文化氛围

3.教育培训,提高素质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领导干部,工作人员,人民群众的。。。素质

4.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对。。。进行严厉的制裁和出发,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

激励制度

利益相关制度

分工制度

规则制度

惩罚制度

决策制度:包括社情民意反应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

5.组织协调,形成机制。

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应民意,广泛几种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决策机制

预防应急机智(编制应急预案,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和保障机制

组织机制,协调机制:包括派工作组,成立专门机构,增加人员等

建立完善各种监督机制

形成信息反馈机制

组织专家制定。。。领域的实施细则。

6.增加投入,依靠科技。

在。。方面,大力增加财政投入

增加对。。。的财政和贷款支持

依靠。。技术,解决。。问题

7.加强监督,全面落实。

加强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

媒体监督,或舆论监督

领导或上级监督

建立完善系统严格的评价,考核的指标体系

加大整顿力度

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厉查处和惩处责任人

发现问题即使纠正,对顶风违纪的行为从严查处,绝不姑息。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强调制权)

对于一切忽视。。。违反。。。的行为,要大胆揭露,公开曝光,把。。。工作置于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

十六大提出: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到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利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利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8.总结反思,借鉴经验。

总结。。。。的经验教训

借鉴国内外的各种先进经验。

必须注意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万能八条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万能八条示万万不能的。能用则用,如果不合适,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

第三步评估对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当试题反应的问题很多的时候,只有根据题目给定的角色,抓住一条主线,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涉及各个问题,才能提出标本兼治的方案。

2.对策的可行性,方案要能解决现实社会重存在的问题,由谁执行,执行步骤(怎样去执行),何时实施,在什么条件下执行,总之,要通盘考虑,尽量克服与之相悖的因素,切忌脱离世纪,坐而论道。

3.对策要符合政府部门的职能。要合法。

四、论证写作的基本套路

三大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

整体把握试题,从所获得的不同观点中选取最深刻的,最有现实意义的,最有利于自己发挥的一个作为论点。论点要有政治高度,看到事物本质,有预见性,概括,立场正确,态度鲜明,有创见

突出论点的方法有:将文章的论点摄制为题目,第一段概述材料,第二段单独成段,点名论点,每段分论点紧扣总论点展开,开头结尾照应总论点,最后一段总结总论点。要注意应该采用并列句,条件句等句型,灵活的语言,反复强调重申总论点的重要性,必然性和意义。

论据:真实,典型,全面,新鲜。包括具体或概括的事例,统计数字或图表,亲身经历,引经据典,公理规律等等。

论证

可采用例证,引证,理论论证(通过分析,判断等推理手段剖析事理,分析问题以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分为因果演绎和多角度演绎,常用没有。。。就。。。),假设论证,比较论证(横向,纵向,对照),比喻论证,归谬论证。

三种结构,三段式是总的思路

1.提出问题:引用资料,开门见山。

2.分析问题:紧密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重点论和两点论。由此及彼,由表象到本质,由微观到宏观,由特殊到一般。

3.解决问题:由条理,最好和前面的各个问题照应,涉及到相关部门职责的方案要体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互相合作的精神。

五个得分突破点

提纲:标题开头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结尾

标题:必须是中心论点,或者反映中心论点,P42万能标题

开头:交代事件的缘起,揭示主题,谈主题的影响。有叙述式,引言式和设问式P44,模板。

结尾:概括总结,强调深化主题(或正或反翻新),提出希望或发出号召,上升到理论高度,一般可以纳入“科学发展-社会公正-和谐社会”的话语体系。万能句式P45。

过渡:

过渡段:在三个部分之间,可使文章层次清晰,段落分明,前半部分概括上一段,后半部分引出下一段。

过渡句:可以用于某个段落句首,总结上一段,或用于句末,引出下一段,或概述材料,或表示转折,或提出问题。

过渡词:转折词,连词。

万能八条口诀:

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3.教育培训、提高素质

4.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

5.组织协调、形成机制

6.增加投入、依靠科技

7.加强监管、全面落实

8.总结反思、借鉴经验

关于公务员考试就是党八股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网上报名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分数:
  • 电话: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644062549@qq.com删除

提交报名同学/家长:允许择校老师帮您择校调剂,同意《隐私保障》条例,并允许推荐给更多服务商为您提供服务!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52sou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