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新兴的一种教育方式,但是目前农村中职课程在目标、内容、师资保障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亟需改革。其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功能定位确定科学合理的内容体系,并采取多种改革措施,使农村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成效得到改善。
关键词: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重要课程。近几年,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倡导和支持下,各地中等职业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无论在教学上还是在效果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从总体上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农村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一)对生涯规划指导课程认识不足1.学校对生涯规划指导课程认识不足农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就业受到传统思想惯性的影响,遵循传统的就业方式,而不能灵活变通,转变就业观念,缺乏自主创业意识。长期以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被看成学生工作的一部分,是学校的一项行政职能,思想教育模式的泛化使其专业性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而使农村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不能有效的开展。
2.学生自身对生涯规划缺乏认识选择专业的实质是确定自我的职业方向与领域。专业选择适合自我、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能实现专业与职业的有效对接,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快速、健康地发展;反之,则会制约学生职业生涯成功,导致教育教学资源的浪费。农村中职学生由于缺乏对自身的认识,缺乏对职业的认识,导致了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认识的不足。
(二)课程内容与形式单一1. 指导材料不充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联系学校与企业行业、学习世界与工作世界的桥梁,其材料应是多方面、多视角的,而学校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很少有使用企业、行业提供的信息,较多的的教师使用了典型案例,还有一部分教师选择运用了职业生涯发展相关书籍、报纸与杂志资料,这远不能适应职业指导或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需求。
2. 指导的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以职业指导课和实习或就业前的面试指导为主,对专题讲座、职业咨询、企业行业参观等手段运用较少。农村中职学生自身职业经验与体验的欠缺,单一的指导方式难以帮助学生真正适应复杂的工作世界。
(三)保障设施不健全1.在社会环境方面。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关的制度不完善,包括劳动就业制度、录用协议合同制度等;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关的法律不成熟,包括国家宪法、劳动法、雇佣法、教育法等。
2.在教育机构方面。国家教育部门对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具体法规(指导思想、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师资、教学大纲等)的制定不健全;中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体制的建立还不完善(校内组织领导体系及教学组织、指导计划、指导内容的确认等)。
3.师资方面。指导人员中专职人员比例偏低。
中职学校职业指导教师大部分是从政治理论课教师转变而来,一部分是从因专业或课程调整而闲置的教师中分离出来,受过专业训练的几乎没有,相对薄弱的师资力量,难以适应职业指导的要求,更不用说满足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需要了。其次,队伍状况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涯规划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大都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学习,具有国家级就业指导师资格的人员更是十分缺乏。同时,由于缺乏专职的工作人员,指导教师每天只能疲于应付日常性事务,无暇研究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规律,因此难以开展有针对性、科学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又由于就业指导教师大都具有兼职性质,因此没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
二、影响农村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因素(一)时代因素每个人的发展都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农村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也不例外。不同的社会环境给予个人的职业信息是不同的。各个时期的工作价值观、政治经济形势、产业结构的变动等因素,无疑都在个人职业选择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城乡社会经济的统筹发展给农村劳动力的生涯发展带来新机遇;知识经济的发展推动农村人才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现代农业和农村城市化的发展促使农村劳动者的能力不断提高。这些时代特征都影响着一个人的职业态度,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同时要把这些时代因素融入进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特征的人才。
#p#分页标题#e#(二)家庭因素家人的影响、家庭成员的态度和意见会左右人们的工作选择和工作态度。首先,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同,造成孩子认知世界的方法不同。农村初中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对职业生涯意识模糊,缺乏对子女有效的指导。其次,父母的职业是孩子最早观察模仿的角色,孩子得到父母职业技能的熏陶。在传统农村,由于几乎没有什么托幼设施,学校教育相对比较落后,因此绝大多数农村儿童基本上都是在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基本面貌连同他们在社会安身立命的本领,也是经过自己的家庭造就和习得的。再次,父母的价值观、态度、行为、人际关系等对个人的职业选择起到直接和间接的深刻影响。
(三)文化因素农村文化是指在特定农村的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之上,以农民为主体,建立在农村社区的文化。
它是农民文化素质、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的反映。与城市文化相比,农村文化有以下特点:乡土性、封闭性、相对静态性等。
这些根深蒂固的文化特征在深深地影响着几代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很自然地也深受这些文化的熏陶,有着自己特有的特点。因此在对其进行生涯规划指导的同时不得不考虑这些文化因素。
(四)个体因素城乡中学生职业心态存在着差异,大部分农村中职学生,因他们强烈地意识到城乡的各种差异,因此他们“跳出农门”的职业心态特强烈,加之农村初中生升学专业选择范围小,升学淘汰率比城市大得多,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及范围比城市少得多,因而,他们跳龙门的愿望、动机等比城市中学生强烈得多,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农村中职学生的价值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