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公务员考试(民国“公务员”考试往事:凌晨四点就进考场)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民国公务员考试和民国“公务员”考试往事:凌晨四点就进考场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民国公务员考试以及民国“公务员”考试往事:凌晨四点就进考场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民国公务员考试(民国“公务员”考试往事:凌晨四点就进考场)

本文目录

民国公务员考试(民国“公务员”考试往事:凌晨四点就进考场)

  1. 中国第一批公务员什么时候开始的
  2. 公务员考试哪一年开始实行
  3. 民国的“国考”是什么样的
  4. 民国官员是怎样考核的
  5. 民国“公务员”考试往事:凌晨四点就进考场

中国第一批公务员什么时候开始的

公务员录用制度建立起始于1980年,正式建立于1989年,到2009年止经过了2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的稳定的人才录用选拔体系。公务员录用制度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据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法定的程序,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择优录取的办法,将符合条件的人员录用为公务员的制度。

民国公务员考试(民国“公务员”考试往事:凌晨四点就进考场)

从2002年起,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工作的时间被固定下,报名时间在每年10月中旬,考试时间在每年11月的第四个周末。

省以下国家公务员考试时间尚未固定,欲报考者应密切关注各类新闻媒体有关招录公务员的信息,以免错过报考时机。

公务员考试制度是我国的公务员考试选聘制度(招录制度)的简称。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从而从根本上废除了干部职务终身制,解决了官员能上不能下的问题,提高了政府等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机关作风和服务意识。现行的国家公务员制度明确规定了必须通过严格、公正的考试程序,方能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政策,从而结束了公务员选拔的非制度性、非程序性和随意性。这无疑是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巨大进步。

公务员考试哪一年开始实行

公务员录用制度建立起始于1980年,正式建立于1989年,到2009年止经过了2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人才录用选拔体系。

公务员考试制度是中国的公务员考试选聘制度(招录制度)的简称。公务员录用制度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法定的程序,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择优录取的办法,将符合条件的人员录用为公务员的制度。

一、什么是公务员

第一,公务员履行公职有《公务员法》这一法律依据;第二,公务员的编制为国家行政编制;第三,公务员的工资福利等均由国家财政支付。因为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各有不同,所以如今的公务员的职位类别大体分为三类,分别为:综合管理类、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

二、公务员一词的由来

“公务员”顾名思义是指政府中办理公务的人员,但是公务员这个词语是从哪来的呢?据考证,公务员这个词是由英语翻译过来的,英文中的“civil servant”直译过来便是“文职服务员”。日语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的公务员叫做“文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改名为“公务员”。其他国家的称呼有“联邦官员”、“政府雇员”等等。在我国,履行公职的人员被称为“公务员”。

三、公务员考试

所谓“公务员考试”,就是指通过考试制度来选拔人才进入到公务员队伍,履行国家公职。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科举制度,可以认为是一项公务员考试制度。当下,我国实行的公务员考试制度,其依据来自于《公务员法》。我国《公务员法》第21条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也就是说,我国目前对于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的招录,实行“凡进必考”的制度。

四、中国公务员考试的发展历程史

夏商周时期:没有公务员考试这一公职选拔制度

说起我国的公务员那得追溯到夏商周时期,由于当时是世袭制,国家的主要官员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公务员都是皇亲国戚,所以,当时是没有所谓的公务员考试的,只要你生在皇族,就能当公务员,吃皇粮。

春秋战国时期:以论辩学识入仕,论军功封官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群起,各个诸侯开始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才来参与国家的管理,孔子更是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鼓励读书人通过努力学习向着仕途方向发展,参与国家治理。曾经收视率颇高的电视剧《芈月传》中就曾提到了四方馆,策士们在四方馆内辩论,各抒己见,然后写下策论,策论写得好,能被君王赏识,便有机会入仕为官。另一方面,在出征打仗的过程中立有军功亦可为官,这一制度也称军功制。这样看来,春秋战国时期,实际上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公务员考试”,当时对于人才的选拔虽然属于有考核的,但并没有形成一项考试制度。

西汉至魏晋时期:有选官制度但非考试制度

此后,西汉至魏晋的四百多年间,选拔官吏的制度多为察举制,即大官僚推荐自己认为有才能的人担任官员,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一种选官制度而非考试制度。

进入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实行可认为有了“公务员考试”制度

直到唐代科举制的实行,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务员考试制度”。读书人不论身份贵贱均可参加科举考试。考试的主要内容为儒家经典、诗赋,此外还有律令、文字学、数学、历法等等,内容庞杂。考试分为地方考试和中央考试两级,宋代还增加了皇帝御殿亲试,也叫殿试。考查的主要方式便是写文章,通过考查文章的写作来判断应试者的思想政治水平、思维逻辑、文字表达能力是否符合要求。同时,为了防止负责考试的相关官员权力过大,考官一般为临时派遣、或者年年轮换。考官如果有违法失职的行为,要受到相关监察机关的问责,被处以罚款、停职、甚至撤职查办的处分。为防止官僚子弟利用特权互相包庇、徇私枉法,凡是有官家子弟被录取的,都要另外再派大臣进行复试,或者另设考场。除此之外,考试明确要求考生不得带书进入考场;主考官在考试期间不能与家族、亲友会面,不得外出。考卷实行“糊名”、“誊录”制。科举制可以说是奠定了公务员考试的雏形。

民国时期:政府制定了考试选拔公务员的制度规定

据有关资料显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制定了各种文官管理法规,初步形成了文官管理法规、法令体系,这些法规、法令中规定了官员的分类、任用、工资、休假、福利、惩戒等内容。文官的考试内容为近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初步建立起了中国近代文官法律制度的雏形。直到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才逐渐形成和完备。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成立了考试院,具体负责公务员的考试和任用。考试形式为公开考选,以普通考试、高等考试和特种考试对公务员分别加以选择,各阶层知识分子参政均有机会参加考试。此外,国民政府还颁布了《公务员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法》等一系列与公务员有关的法律。

五、新中国的公务员考试

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干部录用主要由国家统一分配,这种方式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在当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诸如用人制度不健全、缺乏竞争激励机制等弊端。198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将来很多职务、职称,只要考试合格,就应当录用或授予。

1989年第一次公务员考试得以举行,当时叫做“国家工作人员录用考试”。考试主要分为两科,一科的主要考查内容为马列主义、党史、公文写作等,相当于现在的《公共基础知识》,另一科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国家工作人员录用考试”改名为“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务员考试逐渐进入了一个相对规范的轨道,考试科目和题型趋于稳定。

2015年开始,国家公务员考试又有新变化。2015年之前国家公务员考试省部级与地市级试卷的分别只在与《申论》这一科目的不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题是相同的。2015年开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这一科目分为省部级与地市级两类试卷,两类试卷的区别有两点:一是省部级试卷的数学运算比地市级多出5道题,省部级试卷共135题,地市级试卷共130题;二是两类试卷的常识部分有5道题不相同。其他部分的试题均相同。2016年省部级与地市级《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这一科目的区别进一步扩大,在2015年的变化基础上,资料分析也分别有五道题不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三十三条对公务员的考核,按照管理权限,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第三十四条公务员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定期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

第三十五条对非领导成员公务员的定期考核采取年度考核的方式,先由个人按照职位职责和有关要求进行总结,主管领导在听取群众意见后,提出考核等次建议,由本机关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考核委员会确定考核等次。对领导成员的定期考核,由主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六条定期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定期考核的结果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公务员本人。

第三十七条定期考核的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职务、级别、工资以及公务员奖励、培训、辞退的依据。

民国的“国考”是什么样的

民国“国考”保荐免试关系户占尽半壁江山。

每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竞争都异常激烈,可谓是万里挑一选人尖。而在民国初年,北洋政府为选拔基层官员,也举行过类似的考试,称为县知事试验。县知事试验具体如何产生,如何运行,是否如今天的国考般竞争激烈呢?下文将一探究竟。

县知事试验,顾名思义,是选拔县知事的,即县一级的行政长官,清代称之为知县。县知事试验的产生是当时政治形势所迫。因为在1914年县知事试验实行之前,社会上对县知事群体的评价极差,认为他们“非市井无赖之徒,即党会强梁之辈,流品纷杂,吏治卑污”。这一现象的出现又有种种深层原因,比如科举制废除,基层官员的选任和管理制度不完善。况且民国刚刚成立,旧制度旧思想的流弊尚未除去,官场风气不正。总之,为了整顿地方政局秩序,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北洋政府于1913年12月颁布了《知事任用暂行条例》、《知事试验暂行条例》和《知事试验暂行条例施行细则》等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为县知事试验的正式施行打基础。

1914年2月-1915年4月,北洋政府共举行了四届考试。知事考试对应试者有诸多资格要求,比如必须得是30岁以上的。其余的要求则主要是针对学历和社会经历的。报名时还要提供相关文书作证。考试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甄录试,主考论文;接着是第一试,考现行法令解释和国家条约之大要;再来是第二试,包括关于地方行政之策问、设案之判断、草拟文牍;最后一部分是口试,类似于今天的面试,科目包括就地方民情风俗习惯设为问答和就其经验设为问答。四个阶段层层淘汰。另外,还有保荐免试环节,虽然也有明文规定,但是这一环节百弊丛生,有的被举荐者甚至是目不识丁。

四届知事考试,报名总人数突破了3万人,最终录取的人数为六千余人,其中保荐免试的却接近3500人。县知事试验的竞争似乎没有今天国考激烈。但是这一考试的社会关注度绝不亚于国考。从规章制度的出台到具体每一次考试的实行,都引起了或大或小的社会讨论。比如针对应试资格问题,比如口试中所存在的随意性和不公平,等等。社会舆论有助于促使知事考试不断完善。

不过,由于全国县知事岗位的缺余逐渐减少,1915年,袁世凯不得不下令停止考试。

北洋政府时期的四届县知事试验,尽管在各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甚至有旧式科举制度的痕迹。但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它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官考试的一个重要尝试,从它的部分考试内容来看,其现代性和科学性是显而易见的。

民国官员是怎样考核的

民国18年(1929年)10月29日,南京中央政府公布《公务员任用条例》,决定实行公务员制度。民国22年(1933年)3月,公布《公务员任用法》,并于同年4月1日起实行。福建省公务员任职条件:简任官,须对“党国”有特别勋劳、致力革命10年以上;或在教育部认可的国内外大学毕业具有专门研究者;或在国民政府统治下任荐任官1年以上;或参加国民政府统治下各 [1]地方高等考试及格。荐任官,须对“党国”有勋劳、致力革命7年以上;或在教育部认可的国内外大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或在国民政府统治下任委任官1年以上;或参加国民政府统治下各地方高等考试及格。委任官,须曾致力革命5年以上;或在教育部认可的高等中学或旧制中学毕业;或任国民政府统治下委任职2年以上;或参加国民政府统治下各地方普通考试及格。公务员甄别审查成绩分甲、乙、丙、丁四等;在乙等以上为合格,丙等者降等或降级,丁等不及格。合格者发给合格证书按照原官等级任用;降等或降级者按应降之等级给与证书,以应降之官等任用;不及格呈请国民政府或通知该管长官免职。经甄别审查合格,可任用公务员。凡剥夺公权尚未复权,亏欠公款尚未清结,曾因赃私处罚有案,吸食鸦片或代用品者,均不得任为公务员。简任职、荐任职公务员任用,由国民政府交铨叙部审查合格后分别任命;委任职公务员任用,由该长官送省审查合格后委任。

民国“公务员”考试往事:凌晨四点就进考场

民国“公务员”考试往事:凌晨四点就进考场

下周日,2014年度国考笔试将举行。届时,全国152万考生将进行笔尖上的较量,争夺1.9万个饭碗,录取率仅1.3%。

民国“公务员”考试4点就进场

近3000人报考仅40人及格

你知道吗?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早在1931年就出现了。现代快报记者获悉,《汪伪国民***旧址史话》于近日出版,书中介绍了南京国民***考试院的由来,以及考试院曾举办过的轰动一时的第一届高等考试,也就是当时的公务员考试,全国近3000人报名,但最后仅录取100人,淘汰率高达97%。

现代快报记者赵丹丹鹿伟项凤华

[考点]

当年在哪考试?

由于经费紧张,“借”考场进行考试

整个考试院分为东西两条平行的轴线,因此有东西两个大门。东大门,即现在的市政协大门。西大门,即现在的市委市***大门。

进去后,最惹人注目的是建于1933年的“明志楼”,也就是大门正对面的市***大礼堂。据悉,当时明志楼就是公务员考试考场,楼中部原为两个考场,东西各有一个考场。

而在1931年,由于经费紧张没有专门的考场,民国的第一次“国考”在原中央大学、南京中学(今东南大学、宁海中学)进行。

与市委市***大院一样,当年的考试院大门口也有警卫,不过警卫并非荷枪而立的士兵,而是身着古典服装、身佩宝剑的武士。

[考生]

当年谁能报考?

大学毕业,均可应考,近3000人报名

1931年7月15日,南京国民***考试院举行了轰动一时的第一届高等考试,也就是首届公务员考试。

跟现在的国考一样,民国公务员考试也十分火爆。据书中记载,当年的这场考试共有近3000人报名。因为只有南京有考点,因此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来赶考。比如,有从江西、湖南乘江轮赶来报名的,到岸后,住的地方还没定,就先去报名。平均下来,每天有四五百人报名,因为人多,原定7月5日报名结束,后来又延长了5日。

什么样的人可以报考?考试院规定“大学毕业,均可应考”,即在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专科学校毕业的拿有毕业证书的大学生都能考。不过,当年的报考程序要比现在复杂得多,要经过报名、体检、资格审查等。

要考多长时间?

连考7天,凌晨4点就进考场

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只有一天的时间,不少考生就抱怨国考是种煎熬。

相比之下,当年的民国公务员考试算是场“拉锯战”,考生们不仅要拼脑力,更要拼体力。

据记载,当年的那场考试从7月15日一直考到7月21日,每天早上4点齐集听候点名领卷入场,迟到就不能进了,然后6点开考,每门考3小时,一天考两门,在考场内每天要坐上6小时,一连7天如此。

[考题]

考哪些科目?

国文、法律、财政学等,还要进行演说

考试内容更是复杂,比如普通行政人员,要考12门,包括国文、民法、刑法、行政法、中国近代政治史、财政学、劳工法等;外交官领事官还有专业科测试,要考英语或法语。除了笔试,还有口试,考生要进行两次或一次专题演说,每次以15分钟为限,目的是测试这些人的口才、态度和担任管理、领导工作的才能和经验。

考题如何保密?

出题人被“锁”进屋里两个月

无论是国考还是江苏省考,出题人在考前都要封闭出题。当年的民国公务员考试也是如此。

书中记载,典试委员负责命题、阅卷等工作,由国民***聘请,大部分是当时国内名流学者。而他们的名单事先是绝对保密的。在接到国民***聘书后,各委员才集中到国民***举行宣誓就职典礼。戴季陶会亲自将命题的场所加锁,并用盖有考试院大印的红纸封条加封。从此之后的两个月内,典试委员不能与外界接触,专心拟订试题。

同样,厨师和工作人员也要与外界隔离,任何公私函电禁止投递。一直等到考试结束后,正式发榜的日子,戴季陶会亲自启封开锁,将这些关了两个月的出题人放出来。

当年考题难吗?

近3000人考试仅40人及格,无女生过关

由于考试命题内容偏难和评分标准偏高,最后通过笔试的人数少得可怜,最终及格的只有40人。当时的南京考试院院长戴季陶亲自向国民***申请,给考生普遍加10分,才勉强录取足额100名。

这100人中,曾有工作经历的占到40%,平均年龄在27岁到28岁,据记载,这100名合格者中没有一名女性。

其实,当时女考生有20人,经过两场试下来,还有12人挺着,本以为总会有一两人及格,但最终还是没人坚持到最后,全部名落孙山了。后来考试院分析,也许是因为女考生在竞争的勇气、临场的镇定和多门学科的普遍应付上比男性差一些。

原国民***考试院考场:“明志楼”

明年起,位于北京东路41号的南京市委市***大院,北京东路43号的市政协大院将定期向市民开放。这两个大院的前身是原国民***考试院。

1928年,国民***成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任命戴季陶为考试院院长。随后,他率考试院筹备人员开始考察选址。

书中介绍,在风水宝地鸡笼山(又名北极阁)一带,戴季陶被这里旖旎的湖光山色所吸引,当即拍板,将考试院的地址定在这里。为此,周围还进行了拆迁。建筑部门把武庙、昭忠祠及武庙西侧的千仓师范、千仓山馆及观音庙会周围形成的“大市场”一并征用,建成了东到珍珠河边,西达鸡笼山下的明清风格的古代建筑群,即国民***考试院,而“明志楼”就是后来民国“国考”的考场。

关于本次民国公务员考试和民国“公务员”考试往事:凌晨四点就进考场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网上报名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分数:
  • 电话: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644062549@qq.com删除

提交报名同学/家长:允许择校老师帮您择校调剂,同意《隐私保障》条例,并允许推荐给更多服务商为您提供服务!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52sou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