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防疫题库(事业单位考试和公务员考试有什么区别)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公务员考试防疫题库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事业单位考试和公务员考试有什么区别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公务员考试防疫题库(事业单位考试和公务员考试有什么区别)

本文目录

公务员考试防疫题库(事业单位考试和公务员考试有什么区别)

  1. 事业单位考试和公务员考试有什么区别
  2. 公务员考试中有哪些好题库
  3. 求贵州省公务员突发事件应对法测试卷论述题答案
  4. 黑龙江省行政机关公务员突发事件应对和廉政知识考试题库
  5. 公务员考试申论作答的格式

事业单位考试和公务员考试有什么区别

这个主要是题型和难易度的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公务员考试的难度和题量(型)较难和较多。事业单位考试的难度和题量(型)较易和较少。

公务员考试防疫题库(事业单位考试和公务员考试有什么区别)

公务员考试主要是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岗位会舍弃《申论》考《专业知识》,诸如警察的《公安基础》等。

事业单位考试主要是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或《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因为事业单位目前招考最多的工作人员主要是技术性的。《申论》涉及到的不多。

但是综合来看,两种考试的考察范围大同小异,特别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公共基础知识》之间的知识考察范围有所交叉。《行测》不外乎就是“数量关系、图形(演绎)推理、资料分析、综合常识”等;《公共基础知识》也有“数量关系、资料分析,综合常识”,唯一一点不同点的是,《公共基础知识》有时候会涉猎到“计算机基础知识、英语、写作”等。

《专业知识》的考试更侧重于与本岗位有关的基础知识,不会太难,但是很全面,一般考试的最后会有一个论述题。

扩展资料:

针对公务员范围的各种不同意见,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经反复研究认为,干部管理制度正处在改革过程中,公务员的范围需要同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相适应,同我国现阶段干部管理体制相符合,公务员草案的规定符合实际情况,建议维持草案规定的范围;同时,建议对关于公务员定义的表述作修改完善,以符合所要规范的公务员范围。最后,立法机关接受了这个建议。

公务员法规定:“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按照上述规定,是否属于公务员,必须符合三个条件:

一是依法履行公职

即依法从事公务活动的人员,他不是为自己工作,也不是为某个私人的企业或者组织工作或者服务。这里所依的“法”,是广义的“法”,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宪法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因此,政党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不同方式参与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决策及实施的活动也是一种履行公职行为。

二是纳入国家行政编制

仅以履行公职为标准,还不能作出明确的界定。有一些在国家举办的事业单位中工作的人员,他们从事的也是公务活动,但并未纳入国家的行政编制序列,因而不能认定为公务员。必须是纳入国家行政编制序列、履行公职的人员。对于“编制”一词,实践中有多种用法,除使用行政编制外,还有政法编制、国家编制、机关编制等。这里的“编制”系指各种纳入国家编制管理机关管理的机构序列及人员,不仅限于行政机关编制。

三是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也就是由国家为他们提供工资、退休和福利等保障。公务员属于国家财政供养的人员,但并不是财政供养的人员都是公务员。财政供养人员的很大一部分,如公立学校的老师、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等,虽然由国家负担其工资福利,但不属于公务员,因为他们不具备另外两个条件。

事业单位一般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的机构,但不属于政府机构,与公务员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国家会对这些事业单位予以财政补助,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还有一种是自主事业单位,是国家不拨款的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的明显特征为中心、会、所、站、大队等字词结尾,例如会计核算中心、卫生监督所、司法所、银保监会、质监站、安全生产监察大队等,二级局也为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分为参公事业单位以及普通事业单位。普通事业单位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参公改革之后的事业单位在省公务员招考中招考,普通事业单位在事业单位招考中招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事业单位百度百科-公务员

公务员考试中有哪些好题库

公务员考试中的题库内容如下:

1、《公务员考试》

《公务员考试》是一款拥有超过3万道由公考培训专家精选题库,覆盖了行测、申论和面试等公务员考试所需要的各种知识点,而且都按照知识点分类,十分便于复习刷题。

2、《公务员准题库》

《公务员准题库》是一款专门勇于公务员考试刷题的app,有着升级版本的题库,各种精选的考题考点十分全面,还有冲刺的密卷模拟实战练习,提高复习效率。

3、《中公教育》

《中公教育》是一款考公的复习app,里面覆盖了公务员考试今年来的各种题型,有真题也有模拟题,还会根据使用者情况制定复习方案,更有针对性。

4、《粉笔职教》

《粉笔职教》是一款有公考类型知识复习的app,提供真题与练习,答案解析的过程和思路都十分详细,能够让刷题者快速的掌握题目的答题方法。

公务员报考要求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年龄一般为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对于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非在职人员),放宽到40周岁以下。

(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四)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行。

(五)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

(六)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工作能力。

(七)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

(八)具备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要求的其他资格条件。

求贵州省公务员突发事件应对法测试卷论述题答案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

第二条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第四条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第五条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

第六条国家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增强全民的公共安全和防范风险的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避险救助能力。

第七条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

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当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措施,统一领导应急处置工作。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的,从其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积极配合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第八条国务院在总理领导下研究、决定和部署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必要时,国务院可以派出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由本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驻当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有关负责人组成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本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相关类别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组织、协调、指挥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上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指导、协助下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应部门做好有关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第九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第十条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作出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命令,应当及时公布。

第十一条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采取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应当与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的措施。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第十二条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征用单位和个人的财产。被征用的财产在使用完毕或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返还。财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

第十三条因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诉讼、行政复议、仲裁活动不能正常进行的,适用有关时效中止和程序中止的规定,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四条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军事法规的规定以及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参加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

第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突发事件的预防、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方面,同外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开展合作与交流。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作出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命令,应当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专项工作报告。

第二章预防与应急准备

第十七条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国务院制定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制定国家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和国务院相关应急预案,制定国家突发事件部门应急预案。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制定机关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势变化,适时修订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程序由国务院规定。

第十八条应急预案应当根据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针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具体规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和突发事件的预防与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应急保障措施以及事后恢复与重建措施等内容。

第十九条城乡规划应当符合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

第二十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省级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组织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本法规定登记的危险源、危险区域,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一条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调解处理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矛盾纠纷。

第二十二条所有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掌握并及时处理本单位存在的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对本单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的情况,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

第二十三条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使用单位,应当制定具体应急预案,并对生产经营场所、有危险物品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周边环境开展隐患排查,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防止发生突发事件。

第二十四条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当制定具体应急预案,为交通工具和有关场所配备报警装置和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设施,注明其使用方法,并显著标明安全撤离的通道、路线,保证安全通道、出口的畅通。

有关单位应当定期检测、维护其报警装置和应急救援设备、设施,使其处于良好状态,确保正常使用。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有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应急资源,建立或者确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建立由成年志愿者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单位应当建立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与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合作,联合培训、联合演练,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的能力。

第二十七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应当为专业应急救援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器材,减少应急救援人员的人身风险。

第二十八条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应急救援的专门训练。

第二十九条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

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第三十条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学校开展应急知识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三十一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财政措施,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

第三十二条国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

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和突发事件易发、多发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储备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与有关企业签订协议,保障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生产、供给。

第三十三条国家建立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完善公用通信网,建立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确保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通信畅通。

第三十四条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人民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工作提供物资、资金、技术支持和捐赠。

第三十五条国家发展保险事业,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并鼓励单位和公民参加保险。

第三十六条国家鼓励、扶持具备相应条件的教学科研机构培养应急管理专门人才,鼓励、扶持教学科研机构和有关企业研究开发用于突发事件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

第三章监测与预警

第三十七条国务院建立全国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或者确定本地区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汇集、储存、分析、传输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并与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和监测网点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交流与情报合作。

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应当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突发事件信息。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有关单位建立专职或者兼职信息报告员制度。

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第三十九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上级人民政府报送突发事件信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通报突发事件信息。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信息报告员应当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突发事件信息。

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

第四十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汇总分析突发事件隐患和预警信息,必要时组织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学者进行会商,对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认为可能发生重大或者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当立即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向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地区的人民政府通报。

第四十一条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监测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种类和特点,建立健全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监测网络,划分监测区域,确定监测点,明确监测项目,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人员,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测。

第四十二条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制度。

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

预警级别的划分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第四十三条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发布相应级别的警报,决定并宣布有关地区进入预警期,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并向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地区的人民政府通报。

第四十四条发布三级、四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下列措施:

(一)启动应急预案;

(二)责令有关部门、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及时收集、报告有关信息,向社会公布反映突发事件信息的渠道,加强对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情况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

(三)组织有关部门和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有关专家学者,随时对突发事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预测发生突发事件可能性的大小、影响范围和强度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级别;

(四)定时向社会发布与公众有关的突发事件预测信息和分析评估结果,并对相关信息的报道工作进行管理;

(五)及时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发布可能受到突发事件危害的警告,宣传避免、减轻危害的常识,公布咨询电话。

第四十五条发布一级、二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除采取本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的措施外,还应当针对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措施:

(一)责令应急救援队伍、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进入待命状态,并动员后备人员做好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的准备;

(二)调集应急救援所需物资、设备、工具,准备应急设施和避难场所,并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随时可以投入正常使用;

(三)加强对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保卫,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四)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五)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采取特定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危害的建议、劝告;

(六)转移、疏散或者撤离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人员并予以妥善安置,转移重要财产;

(七)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场所,控制或者限制容易导致危害扩大的公共场所的活动;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必要的防范性、保护性措施。

第四十六条对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社会安全事件,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第四十七条发布突发事件警报的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事态的发展,按照有关规定适时调整预警级别并重新发布。

有事实证明不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或者危险已经解除的,发布警报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宣布解除警报,终止预警期,并解除已经采取的有关措施。

第四章应急处置与救援

第四十八条突发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针对其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立即组织有关部门,调动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依照本章的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第四十九条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可以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应急处置措施:

(一)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措施;

(二)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

(三)立即抢修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向受到危害的人员提供避难场所和生活必需品,实施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以及其他保障措施;

(四)禁止或者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人员密集的活动或者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采取其他保护措施;

(五)启用本级人民政府设置的财政预备费和储备的应急救援物资,必要时调用其他急需物资、设备、设施、工具;

(六)组织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要求具有特定专长的人员提供服务;

(七)保障食品、饮用水、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八)依法从严惩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稳定市场价格,维护市场秩序;

(九)依法从严惩处哄抢财物、干扰破坏应急处置工作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维护社会治安;

(十)采取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必要措施。

第五十条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组织处置工作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并由公安机关针对事件的性质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应急处置措施:

(一)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或者以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当事人,妥善解决现场纠纷和争端,控制事态发展;

(二)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以及燃料、燃气、电力、水的供应进行控制;

(三)封锁有关场所、道路,查验现场人员的身份证件,限制有关公共场所内的活动;

(四)加强对易受冲击的核心机关和单位的警卫,在国家机关、军事机关、国家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外国驻华使领馆等单位附近设置临时警戒线;

(五)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必要措施。

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事件发生时,公安机关应当立即依法出动警力,根据现场情况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尽快使社会秩序恢复正常。

第五十一条发生突发事件,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时,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保障、控制等必要的应急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事件的影响。

第五十二条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必要时可以向单位和个人征用应急救援所需设备、设施、场地、交通工具和其他物资,请求其他地方人民政府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或者技术支援,要求生产、供应生活必需品和应急救援物资的企业组织生产、保证供给,要求提供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的组织提供相应的服务。

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协调运输经营单位,优先运送处置突发事件所需物资、设备、工具、应急救援人员和受到突发事件危害的人员。

第五十三条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发布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

第五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

第五十五条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进行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协助维护社会秩序。

第五十六条受到自然灾害危害或者发生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单位,应当立即组织本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和工作人员营救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并采取其他防止危害扩大的必要措施,同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报告;对因本单位的问题引发的或者主体是本单位人员的社会安全事件,有关单位应当按照规定上报情况,并迅速派出负责人赶赴现场开展劝解、疏导工作。

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其他单位应当服从人民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配合人民政府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做好本单位的应急救援工作,并积极组织人员参加所在地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

第五十七条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公民应当服从人民政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所属单位的指挥和安排,配合人民政府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积极参加应急救援工作,协助维护社会秩序。

第五章事后恢复与重建

第五十八条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停止执行依照本法规定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同时采取或者继续实施必要措施,防止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次生、衍生事件或者重新引发社会安全事件。

第五十九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对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组织受影响地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和协调公安、交通、铁路、民航、邮电、建设等有关部门恢复社会治安秩序,尽快修复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

第六十条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开展恢复重建工作需要上一级人民政府支持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提出请求。上一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受影响地区遭受的损失和实际情况,提供资金、物资支持和技术指导,组织其他地区提供资金、物资和人力支援。

第六十一条国务院根据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遭受损失的情况,制定扶持该地区有关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遭受损失的情况,制定救助、补偿、抚慰、抚恤、安置等善后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妥善解决因处置突发事件引发的矛盾和纠纷。

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不变;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

第六十二条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查明突发事件的发生经过和原因,总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经验教训,制定改进措施,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提出报告。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黑龙江省行政机关公务员突发事件应对和廉政知识考试题库

黑龙江省行政机关公务员突发事件应对和廉政知识考试

一.单选题本题是单项选择题,共30道小题,每题1分,共计30分。

1.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是制订(4)

规章法律条例应急预案

2.实施过渡性安置应当占用( 4),尽量不占用或者少占用农田,并避免对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以及生态脆弱区域造成破坏。

自留地建设用地农用土地废弃地、空旷地

3.加强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权力行使的监督中强调,要加强对干部人事权、_2_____、行政审批权和行政执法权行使的监督。

司法权决策权审判权监督权

4.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部分提出,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地方党委讨论任用重要干部推行___3__表决。

记名投票举手无记名投票表态

5.准确地确定(1),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关键性工作。

突发事件的性质及时收集和汇总全面信合理协调物资流动及时控制和把握舆论导向

6.控制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工作机构成立之后,首要的工作便是根据现有的资料和情报以及拥有或可支配的资源来制订突发事件控制和(3)。

评估计划周转计划处理计划协调计划

7.在市场化媒体环境中,新闻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

受众资金记者群众

8.《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的规定对于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组织调动或者交流决定的,应该()处理。

开除党籍降职使用就地免职记大过

9.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是:( 3)

检察院监察局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组织部

10.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在深入基层检查指导工作时,要把(3)的情况列为检查指导的内容。

反腐倡廉建设查处违纪违法案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

11.不要说谎意味着必须(1)

告知真相掩盖真相默不作声实事求是

12.从理论上说政府有四大职能,突发公共事件属于政府(3)职能。

保证国家安全提供公共服务对社会危机进行处理维护社会公正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2)年正式发布

2006 2007 2008 2005

14.发生Ⅰ级或Ⅱ级突发公共事件应在( 4)小时内报告国务院

3 4 5 6

15.突发公共事件经常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一旦爆发,其破坏性的能量就会被迅速释放。这体现的是突发公共事件的哪种特征?( 3)

不确定性和多变性危害性突发性信息传播的扩散性

16.恩格斯指出"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其中体现的是什么思想?( 4)

天灾源于人祸时势造英雄多难兴邦福祸相依

17.应急预案的外部评审不包括(3)。

同级评审上级评审政府评审编制小组评审

18.防止群体突发事件扩大的最关键措施是(3)

远离观察报告上级积极初期响应,做好公众沟通按部就班

19.( 3)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就是对各种潜在的突发事件随时进行评估。

突发事件处理突发事件管理突发事件预警突发事件评估

20.所谓突发事件的(1),是指社会组织或公共管理机构对危机事件的突然发生到采取应急措施,从而有效地制止事态的发展,最终化危害为机遇的过程及其活动。控制预警评估处理

21.针对地震、重大交通事故而制订的应急预案属于(2)。

综合预案专项预案现场预案组织应急预案

22.是什么事件开始让世界各国开始重新重视思考突发事件:( 4)

美国发动海湾战争亚洲金融风暴 2003年非典(SARS)"9.11"事件

23.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1)。

应急演练宣传教育组织管理防范措施

24.目前,我国针对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情况是:()

各级政府都已完成百分之百的省级、98%市级政府、93%县级政府都已编制完成

没有预案缺乏相关规定

25.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_4 _,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生机活力

生机活力务实清廉执政能力生死存亡

26.全党同志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_1____,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紧迫性、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持久性、复杂性严峻性、艰巨性、长期性

27.影响信息报告机制运行效率的主要原因:法制、文化和(4)。

天气温度电话技术手段

28.与媒体互动接受采访时,对问题保持冷静,以个人而不要以代言人的身份发言;采取乐于助人、实事求是、(1),避免与新闻人员冲突立场。

不予谴责封锁消息躲开媒体悲观应对

29.公共危机的恢复与重建第一步是(1)

损失评估报告上级建立新机构整理文件

30.加强上级党委和纪委对下级党委及其成员的监督中规定,要充分发挥党代表大会代表的作用,探索建立同级党代表大会代表、全委会对_3_____工作进行评议监督制度。

一把手同级纪委 C、常委会下级党委

二.判断题本题是判断题,共30道小题,每题1分,共计30分。

1.应急预案要覆盖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三个环节。X

2.一旦有了应急预案,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了。X

3.在市场化媒体环境中,传统新闻的核心价值即新闻的重要性和相关性价值让位于新闻的生产价值。

4.在高度商业化的媒体社会里,形象地说,新闻是团结,不是冲突;新闻是和平,不是战争。

5.新闻界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它只是一种力量。

6.当事者或发言人与记者的工作是互相成全的,二者是原材料供货商与生产商的关系。两者只有通力合作才能生产出来优质的产品。

7.道歉可能会换来记者和媒体的理解与配合,但如果不道歉,就可能会招致记者的围攻。

8.有人认为事件原因、真相和结论一时难以弄清不便于发布信息。但我们一定要记住,即使没有结论也要有态度。

9.应急预案的价值在于付诸实施后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V

10.舆情的观测是一个风向标,它像天气预报一样也是可以预测的。

11.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开展恢复重建工作需要上一级人民政府支持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提出请求。V

12.突发事件事态得到有效控制或平息后,意味着突发事件管理的终结X

13.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类生存条件,由此还可以导生出一系列其他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次生灾害。X

14.突发事件的发生,会给一些地区、行业的生产经营获得造成严重影响。为了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维护社会生活稳定,需要在坚持生产经营者生产自救的前提下,国家采取适当的扶持措施。V

15.心理救助的对象限于灾难的幸存者。X

16.突发事件恢复重建机制,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制定恢复重建计划以及修复公共设施,使生产、生活、社会秩序都恢复到突发事件发生前的正常状态或更好的状态各种制度及其运行规范的总称。V

17.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包括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四大环节。V

18.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是指政府针对特定或潜在的突发事件所作的各种应对准备工作。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包括诸方面资源的准备。V

19.预警机制是指根据有关突发事件的预测信息和风险评估结果,依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确定相应预警级别,标示预警颜色,并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的机制。X

20.突发事件中大众传媒缺位的后果,就是使得民众无法正确应对突发事件,无法调整好心态,做好应有的准备,从而使突发事件的处理变得艰难。

21.在突发事件是由政府来处理的,广泛开展社会动员是事件严重以后才会采取的辅助行为。X

22.拟定预案是公共管理机构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工作,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X

23.综合预案是总体、全面的预案,以场外指挥与集中指挥为主,侧重在应急活动的组织协调。V

24.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风险的承受能力是相同的,都是恐惧和害怕突发事件的发生,尽量避免承受突发事件带来的风险。

25.职务犯罪的范围包括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V

26.将公职人员手中掌握的稀缺资源压缩到最小,加强内部制衡和外部监督;减少犯罪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是预防职务犯罪的有效途径。

27.预防职务犯罪应充分发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作用。X

28.2005年9月30日,《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对我国正式生效。

29.2003年12月1日,中国加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30.预案必须要具有可量化和程序化的特点。

三.多选题本题是多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1.社会安全类应急预案,包括(13)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城市停电应急预案

2.了解记者身份,我们可以(24)

让记者填写一个表格与其主管部门联系上网搜索看记者的证件

3.我们在回答记者问题时,一定要简洁,即(234)。

要讲细节要简单要简短要简要

4.恢复与重建机制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1234)

应急处置措施的停止机制突发事件损失评估机制社会秩序恢复机制恢复重建规划制定机制

5.在突发事件和危机善后补偿以下哪两个方面:(23)

对突发事件中伤病人员给予的医疗、物质等方面的帮助对财产征用的补偿

对依法采取的财产处分行为的补偿因公牺牲以及病故的人员家属进行安慰并给予物质补偿

6.预案管理包括()

预案的评估预案的印制预案的演练预案的更新

7.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共分为以下几章(123)

总则和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和应急保障监督管理和附则运行体制和预防体系

8.突发公共事件共分以下(1234)几类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9.应急管理体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1234)

明确指挥关系明确管理责任明确管理职能明确责任分工

10.突发事件的机制主要体现在(23)环节上。

预防预警处置善后

11.2005年1月和2008年6月中央下发的关于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两个文件分别是:( 12)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

12.《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基本要求是:(123 4)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坚持惩防并举、重在建设。坚持统筹推进、综合治理。

13.《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中推进反腐倡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123)

加强领导干部党风廉政教育加强面向全党全社会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党性修养

14.2009年7月份以来中央下发的反腐倡廉重要文件是:(32)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

15.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工作原则是:(1234)

坚持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

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相统一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16.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有哪几项改革措施?(1234)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有关制度

深化财政、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17.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并提出了五个相适应,是指与(12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适应。()

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际国内总体形势

18.要把反腐倡廉教育列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纳入()及其他干部培训机构教学计划,定期举办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教育专题培训班。(12)

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专门培训机构大中专院校

19.职务犯罪的分类:(123)

贪污类、贿赂类、玩忽职守类滥用职权类徇私舞弊类违反法定义务类

20.编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意义是(234)能完全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降低应对成本提高应对效率

公务员考试申论作答的格式

1、公文书写格式

说起应用文大家都可能想到如下东西,比如《整改通知书》、《会议纪要》、《倡议书》、《工作汇报》、《关于xx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如果考生们没有从事过相关工作,对于应用文书写会比较陌生,主要有以下两个疑问点:

1.内容不清楚。每种应用文是干什么用的,内容方面应该如何确定,开头写什么,正文写什么,结尾写什么。

2.格式不清楚,每种应用文都有不同的格式,考生们难以一一把握。

在这里就大家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一解决,争取在考前掌握书写要领。

一、应用文内容的确定

将应用文大致划分成了六个阶段,也就是我们日常完成一项工作的六个阶段,分别为吃透精神阶段、调查研究阶段、制定计划阶段、宣传动员阶段、多措并举阶段以及总结汇报阶段。这六个阶段的工作都需要不同的应用文来进行衔接,比如今天开了一个会议,会议的内容要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会议的精神要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领悟呢,这就需要一种应用文——会议纪要,其他阶段以此类推。因此可以断言,每个阶段的应用文需要达到的目的应该是一致的,在这里告诉大家其中的奥秘:

向左转|向右转

看完上图,第一个内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考生们作答时首先看题干的作答对象(要写的应用文)是什么,其次判断此篇应用文应该属于那个阶段,最后根据阶段书写出应用文的详细结构,最后再从材料中一一找出详细结构所要求的要点并按逻辑填充进去,应用文书写就大功告成了。

看完上图,第一个内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考生们作答时首先看题干的作答对象(要写的应用文)是什么,其次判断此篇应用文应该属于那个阶段,最后根据阶段书写出应用文的详细结构,最后再从材料中一一找出详细结构所要求的要点并按逻辑填充进去,应用文书写就大功告成了。

二、应用文格式的书写

应用文大致有四类格式,今天就为大家讲述一种最正规的书写格式:

上面是书写应用文的正规格式的模版,其中标题居中;主送机关在第二行顶格写;正文书写过程中注意自然段开头空两格,并且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落款要加上呈送机关和日期,日期一定要用小写数字或是xx代替。

2、应用文题型常规格式以及讲话稿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应用文题型在国考中,常常占有一席之位。然而该题型由于涉及文种庞杂,格式繁复,俨然成为考公路上的“拦路虎”,对此类题型,建议考生:应联系实际,迅速联想该文种的常规“部件”,同时按照文种的常规格式进行作答,方能从容应答。

一、应用文常规格式与写作技巧

应用文的常规格式应包含五大要素,即“标题”“主送单位”“正文”“发文单位”“发文日期”。当然,这五大要素并不是在每一种文种都需完备。接下来将从形式与内容两个维度进行讲解。从形式上而言,如下:

标题(居中)

发文单位(顶格书写)

正文(分段书写)

发文单位(居右)

发文日期(居右)

从内容而言:“标题”=发文单位+关于+发文内容+文种。例如:市政府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通知。“主送单位”即,接收方,这里分两种,如果“主送单位”是人,前缀可适当添加形容词,如“尊敬的”“亲爱的”,如果是机关单位,直接抬头单位名称。“正文”,则根据文种,根据材料,分段书写,体现逻辑。正文的开头部分,通常交代发文事由,即主题的定义、背景、现状、重要性、必要性……通常采用目的式与缘由式开头。正文的主体部分,根据文种,根据材料,分段或分条书写。正文的结尾部分,常见有二:一是发出号召,希望……、恳请……;二是发出命令,现要求…。“发文单位”根据题干。“发文日期”可写考试当天,也可写“XX年X月X日”。

二、讲话稿之格式要求与高分必备

讲话稿在格式上,五大要素可以不用齐全:如“发文单位”、“发文日期”可不用。在形式可如下:

标题

主送单位:

正文(分段书写)

在内容上,正文的开头=开场白+介绍自己+引出主题(可以交代背景、意义);正文的主体部分则找材料要点,并有条理组织好;正文的结尾部分,表示感谢,或者谦虚结尾。

【例题讲解】

P市某村的生猪养殖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假如你是该村驻村干部,要向其他市县养殖村的管理人员介绍经验,请根据“给定资料”,写一篇在经验交流会的讲话稿。(30分)

要求:(1)全面准确、符合实际;(2)语言得体,有感染力;(3)不超过500字。

审清题干:题干中,直观可以发现,需要作答的文种是“讲话稿”;“身份”是“P市驻村干部”;“场景”是“经验交流会”;“发文内容”是关于“生猪养殖信息化”经验介绍。

审清要求:“全面准确、符合实际”即依据材料概括、切记随意发挥;“语言生动,对象明确”即注意发言场合,适宜发言场景。“不超过500字”即注意控制字数。

【参考答案】

各位领导、同志:

大家好!我是来自P市某村的驻村干部,今天有幸参加这个经验交流会,将我村应用生猪信息化管理系统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我村过去由于缺少科学高效的统计手段,养猪业管理面临许多困难,为此,我们把技术升级作为养猪业升级的突破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我村生猪养殖实现了精细化管理,发生了四个显著变化:

一是精细化管理,信息数据化。生猪养殖户实行一户一档,方便管理,信息录入系统、生猪的生产管理、防疫、检疫、变动情况明晰……

二是人员配置专业化。设置专职管理人员,设置市政村三级网络,负责基础信息的搜集、更新。

三是治污制度长效化。将养殖户治污费缴纳信息录入系统,对照生猪存栏数等基本情况,杜绝村民随意处置病死猪和畜禽废弃物,确保制度的全面推行和长效管理。

四是猪肉安全管理溯源化。该系统与农业部动物追溯系统联网,一旦猪肉出现问题,能准确、迅速地追溯到源头,有效保证猪肉来源可靠。

以上是我村一些还不成熟的做法,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3、明确申论贯彻执行题目的写作格式

要想做好2018国家公务员申论中的贯彻执行题必须要明白贯彻执行题的格式要求。以格式要求最为完整的一种文体——倡议书为例,它囊括了国家公务员考试贯彻执行题的所有格式元素——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发文机关、日期。那么这五种元素一般是怎么布局的呢?中公教育专家告诉大家,一般来说,标题居中,主送机关顶格书写,正文空两格、分段落书写,发文机关与日期居右下角。

标题往往采取“(单位)关于+发文事由+文体”的写作形式,例如:《南宁市街道办事处关于改进老年人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还可以是题干中书名号、引号内部分作为标题,或者就是直接写文体。

开头部分一般是依据现状交代发文的目的、根据和原因,说明文件的重要性,一般有三种写作形式:

1、根据式:在开头表明发布公文的根据。根据:上级文件;领导指示;规章条例,规划;纲要;会议精神;法律。一般用“经”、“根据”、“遵照”、“按照”等。

如:经2012年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七次扩大会议研究决定:......

2、目的式:为了实现„„目标/目的。

如: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施意见》......

3、原因式。通过情况的介绍、问题的提出或意义的明确,使受文者了解行文的缘由,从而引起受文者对文件内容的重视。

如:因群众举报,并经我厅现场检查,发现你局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对于主体部分,要求内容全面,具体明确,层次分明,突出重点,注重内在逻辑。此时,即要突出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从材料中准确总结内容要点。

结尾部分也三两种方式:

1、习惯用语式。用固定的套语作结尾,如:“特/专此报告!”、“妥否,请指示!”

“以上请示如无不妥,请予批准。”

2、提出要求式。如:现要求你局于2017年10月12日之前完成深入开展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切准备工作。

3、希望号召式、自然收束式。在结尾处提出希望、号召,如:“我们希望市水利局及时改变拖沓作风,并能在今年解决××水库的维修问题。”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网上报名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分数:
  • 电话: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644062549@qq.com删除

提交报名同学/家长:允许择校老师帮您择校调剂,同意《隐私保障》条例,并允许推荐给更多服务商为您提供服务!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52sou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