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管理(核算)证书是中华环保联合会颁发的,“双碳”目标提出后,中国更加重视碳核算体系的建设。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机构碳核算技术指南(试行)》,帮助金融机构核算自身碳排放量和与投融资业务相关的减碳量。
碳排放管理(核算)建设产品碳排放数据库
随着2022年底欧盟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的实施,中国高碳产品出口成本将上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受到影响。因此,为了减少CBAM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影响,有必要尽快完善中国重点产品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和相关数据库,优先考虑电力、钢铁、电解铝等重点行业和产品,然后逐步扩大到其他行业和服务产品,并组织企业和第三方机构开展产品碳排放核算。避免因旧数据不符合现状而导致产品碳排放计算过高的问题。此外,中国于2022年初发布了中国产品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系数数据库,这是中国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计算的重要突破,但仍存在数据来源陈旧、产品覆盖面不足等问题,因此中国仍需完善产品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
碳排放管理(核算)纳入更多行业
以碳市场为切入点,对工业企业进行碳核算是一种相对规范和严格的方式,即企业可以按照相关行业的碳核算方法进行连续的、标准化的碳清查,找出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的主要排放源,进行有针对性的减排。目前,中国全国碳市场仅包括发电行业,按照标准规范开展碳核算的发电企业有2000多家,开展碳核算的行业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但中国地方碳市场试点已经运行多年,试点省市在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积累了一定的碳核算经验。通过对相关问题(如电解铝范围2计算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等参数)的梳理和总结,以及经验的修订,可以形成国家层面重点行业统一的碳核算方法。并加快相关行业进入全国碳市场,推动更多行业企业开展碳核算与披露工作,助力中国实现碳峰值碳中和目标和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碳排放管理(核算)加快人才培养
碳核算涉及许多行业和过程,同一产品也可能涉及多种生产过程。市场对碳核算等碳排放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大,要求高。然而,中国在碳排放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相对落后,高校双碳相关专业的设立也处于起步阶段,相关课程和教材也是近几年才开始提供。碳排放管理职业化建设也面临着培训材料缺乏、职业资格认证与管理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国内碳核算人才的培养和团队建设,提高碳核算的能力和水平,培养一批优秀的碳市场专业人才。此外,在培养碳市场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在CBAM实施后,欧盟现有的碳排放相关方法和标准将在国际上获得一定的话语权,因此有必要关注国内碳核算与国际碳核算在方法上的差异。应对国际碳市场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不同过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