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答案一本院校,211工程院校
中文校名:中国传媒大学,简称广院(原北京广播学院,简称北广) 校训
英文校名: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缩写为CUC 中国传媒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111计划”重点建设大学,全国72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之一。 其前身是创建于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195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升格为北京广播学院。2004年8月,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学校位于中国 北京城东古运河畔,校园占地面积46.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2.4万平方米。
编辑本段学校概况
中国传媒大学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中国传媒大学原名北京广播学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以大传播的理 念、全媒体的视野,致力于广播、电视、电影、报刊、出版、网络及新媒体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和“以特色带综合,以综合强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理念,形成了文、工、管、经、法、理、教多学科协调发展,传媒特色鲜明,综合优势突出的信息传播学科专业体系,拥有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1]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47.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8.3万平方米。目前,学校设有14个学院,拥有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4个博士点,48个硕士点,5个专业硕士类别,78个本科专业。 中国传媒大学致力于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建校50多年来,学校培养了大批广播电视领域高层次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的知名学府”。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9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近4000人;有继续教育在读生15000余人。[1] 国交中心连廊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925人,其中专任教师1044人。拥有一批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教授、学者。近年来,有1人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入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有22人次进入国家和省部级“人才工程”,2人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7人次荣获北京高校教学名师奖,30人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教师队伍的整体学术实力得到增强。同时,聘请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担任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1] 作为信息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重镇,中国传媒大学致力于传媒内容和校园风光(20张)形式创新研究、传媒高新技术研发和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决策咨询服务,形成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学校建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广播电视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有声语言分中心、新媒体研究中心和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建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数字媒体工程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学校主持完成了国家数字中短波广播技术标准制订与系统研制、参与国家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技术标准制订,在数字广播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学校办有教育部“名刊工程”期刊《现代传播》。 西核桃林
学校设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采取函授、夜大、现代远程教育等多种教学模式,建立多媒体、多形式、多层次的继续教育体系,为信息传播领域提供全方位继续教育服务。目前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9个分院、31个函授站、32个远程校外学习中心。[1]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是中国传媒大学下属学院之一,与中国传媒大学培训中心、中国传媒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同为合署办公机构,主要承担中国传媒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及非学历培训教育任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院秉持“植根广电系统,面向全媒体、服务全社会”、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国家广播电视系统及相关行业培养了大批业务骨干,其中许多人已成为著名的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和工程技术专家。 中国传媒大学培训中心作为我国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播音主持、电视编导、摄影、摄像、新闻、广告、电视节目制作、灯光、化妆、舞美、新媒体、文化创意产业、动漫等传媒专业为主体的培训结构。 面向未来,中国传媒大学正以“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为发展理念,坚持内涵式发展,以质量、管理、特色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学科实力和办学水平,为建设国家传媒和文化事业发展的人才库、科技库、思想库和信息资源库,实现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