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自主选择3个科目的成绩计入总成绩
● 成绩按比例分等级,破除“唯分数论”
● 综合素质评价将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
12月16日,教育部网站发布《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这是《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两个重要配套政策文件。新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会为高中教育教学带来什么样的冲击?会给高考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让我们来逐一梳理此次改革的关键点。
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有什么关系?
问题:学业水平考试要考哪些科目,考什么?怎样计入高考成绩?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考试范围覆盖所有科目。其中3个科目的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
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3个科目,由学生自主选择,是这次考试制度建设的重要突破。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后确定选考科目。高校要在学生选择考试科目前,公布对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具体要求。
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3个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其他科目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教学要求,合格即可。等级一般分五个,规定了每个等级人数所占比例,保证成绩的区分度和可比性,方便评价和招生录取使用。
往后学业水平考试的作用除了避免学生严重偏科,推动高中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外,还要为高校选拔适合学校特色和专业要求的学生提供服务。
问题:为什么成绩要按比例分等级?怎么分?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柯政:分等级有利于淡化“分分计较”。考试中硬要把91分和92分的学生区别开来导致学生分分必争,课业负担过重。成绩按比例分等,为破除“唯分数论”,高校参考学生综合素质材料,从“招分”走向真正的“招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高校选拔又需要成绩具有区分度。一般来说,等级越多区分度越大。而等级过多,会与淡化“分分计较”的诉求相冲突,所以,此次设计一般分为ABCDE五个等级,各省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在五个等级中再细分档次,方便评价和招生录取使用。比如,上海市就通过B+、B-等方式,再把ABCDE细分为11个等级,满足更高区分度的要求。
综合素质评价怎么计入高考总成绩?
问题:高考改革不仅改变获取总分的方式,还从无到有地引入综合素质评价,意义十分重大。那么综合素质评价怎样体现在高考总成绩中?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学校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档案。档案主要内容:①主要的成长记录,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突出表现;②学生毕业时的简要自我陈述报告和教师在学生毕业时撰写的简要评语;③典型事实材料以及相关证明。
素质档案除用于高中对学生教育,还要用于高校招生,由招生院校使用。高校根据自己的要求,对档案材料进行研究分析和使用,高中教师不参与。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建立电子档案,便于高校参考,我们可以对记录的内容进行分类,按照不同模块、类型、维度进行编码,并建立自动生成统计报表的功能,以方便高校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检索、统计、分析、比较和参考使用。
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到了“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后,加分不再成为必要。加分原因可列入记录中的重要内容,供高校进行参考。提供给高校的内容公开透明终身追责,建立监督问责制度,我们所倡导的素质均可以纳入综合素质评价考察内容,而不是采用加分的方式。
问题:高校怎么使用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世洁:当前的综合素质评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走过场”“集中突击”等问题,对高校录取招生的参考意义有限。
改进后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求中学坚持常态化实施,学生没有参加或表现不突出的活动,记录可以空缺,而学生的相关特长、突出事迹、优秀表现等情况都记入了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这就能够准确揭示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在人才选拔录取过程中参考学生中学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这一做法,近年来有不少高校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在自主选拔录取过程中,高校要求考生在申请表中如实填写中学阶段的学业水平、学科特长、社会公益、文体活动等情况,之后组织专家评审组对申请表进行详细分析。但格式不统一、名称不规范等问题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给高校带来了许多不便,这也是综合素质评价难以大范围推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p#分页标题#e#而在改进后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成了评估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将以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电子化管理平台,档案基本格式全省统一,高校在招生录取工作中使用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时,操作更加方便、高效,参考范围将不仅限于自主选拔录取的考生,有望推广到招生录取的所有类型。
高校自主确定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高校可以“因材施招”,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办法,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
问题:综合素质评价怎样保证可操作性?会不会流于形式?
国务院参事、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从人大附中多年来实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情况来看,此次政策设计切实避免了流于形式。如鼓励学生参与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将参与的次数、时长作为记录的内容,可操作性强。这就避免了学校在评价学生思想品德时出现大而空等问题。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政策文件已经对关于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作了规定。高中只要在具体评价体系的建立中,把握好每个模块所要记录的具体内容就可以确保方案的落地实施。
此次改革会不会加重高中生负担?
问题:高中生学习负担很重是不争的事实,门门都考的学业水平考试会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除了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科外,其他学科合格即可。现行高考科目是统一规定的,有的科目学生不擅长但又必须考。改革后,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3科来考。应该说负担轻了。现行高考高三“算总账”,集中考6门,改革后,与高校招生录取挂钩的3科考试安排在三年中完成,每门课程学完即考,分散压力,也减轻一次性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
浙江省海宁市高级中学校长周彬: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按照等级计入高校招录体系之中。这样可以让学生安心于全面发展,避免了因全面竞赛而带来的功利与短视;还可以让学生精心于自己特长学科的发展,避免了因全面竞赛对学生特长与兴趣的埋没,使得学生从费尽心思地“取长补短”转向到专心致志地“扬长避短”,从因焦虑而“投机取巧”回归到求实力而“脚踏实地”。此次规定同一科目有两次考试机会以及有更换已选考科目的机会,意味着学生将逐渐从考试的紧张情绪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机会去展示自己的学习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