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优选中国的大学教育为何一届比一届差?
----当前我国教育与就业的问题
曲阜师范大学教授 董键
一、教学质量每况愈下
高校毕业生(包括职业学校、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之严峻,已经人所共知,中央政府也是清楚的,也做过部署,但问题依然存在,而且一年比一年严重。作为一个基层教师,眼看着自己的学生毕业没有出路,心里很着急,教起书来也没有底气,学生问一声“学了有什么用?”就将我问的哑口无言,因为我不能给他们工作,解释再多也是白费口舌。而学生因为前途不保,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丧失,学业成绩下滑,教学质量不保,已经是一届比一届差。这个问题已经不是老师们努力不努力的问题,而是个社会问题,是个政治问题,如果说学校方面存在什么问题,那就是管理体制问题,制约了学校自身功能的进步和转化,既培养不出人才,也浪费了学校的广大教职工中的人才,庞大的教育系统“不下蛋”,浪费着资源,制造着矛盾,但却没有人负责。
二、教育部门在自身萎缩,
只剩下一座捞钱大山!
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是一面镜子,清楚地照出了教育系统的模样和能耐。教育系统也可以哭穷,也可以诉苦,但这都不值得同情和原谅。事实上,社会固然对教育系统有影响,但教育系统是社会中最有智力和知识的部分,理当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社会,让社会跟着自己向健康的方向走,而不是被动地适应社会风气。然而,我们的政府把学校当作了不稳定的重点对象加以防范,“稳定压倒一切”的政策长期在学校扎根,已经让学校的任何积极的力量都萎缩了,人人自危,个个当缩头乌龟,挣钱、混职称、捞官位,谁还会费一点心思去做为别人的事情?“上下交相利,则国之危矣。”人气没有了,凝聚力没有了,影响力没有了,对外的形象就是“一座大山”,一座位居投诉榜首的捞钱的大山。
我希望各级领导同志要深入思考一下中国教育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我认为,好解决的是在政治上恢复学校的生机,但难解决的却是中国的教育制度和体制,这个制度和体制已经不能适应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学习和教育需要了。
三、模仿和抄写西方教育的危害:
煞有介事地规定各个阶段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
那么,这个体制为什么不能适应需要了呢?最主要的是:这个体制不是从中国的传统和自我探索中诞生的,而是抄来的,尤其是抄写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制度,而那些国家的人口加起来也没有中国人口多,能在小地方实行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体制,不能满足庞大中国人口的需要,这没有什么难理解的。在近十几年来,随着中国开放的扩大,中国教育抄写西方的程度也加深了,但因为西方国家其实也各不一样,还出现过抄写哪国制度的争论。不过,占了上风的是抄写美国的教育制度,这当然不会明着跟老百姓说,实质却是真的。这个抄写行为有个很响亮的名字,叫“教育现代化”,它是所谓的“现代化理论”的一个分支,它宣称:(一切国家的)教育历程都要经历“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到“普及教育”的阶段,并煞有介事地规定了各个阶段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中国的高等教育大扩招就是这个理论“指导”的结果,按此下去,不就“拷贝”了西方的教育制度和体制了吗?而这个体制的参照对象其实就是美国。
那么,抄写美国的教育制度有什么不好吗?美国的教育制度不是孤立的,它不仅有其历史文化的沿革,而且更有其超级大国地位的支撑,否则,它也不能存在。人家是发达国家,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所以,盲目地拷贝美国的教育制度就是在追求虚幻,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是危险的。
抄写的危险症结表现在:其实,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只是个显性的东西,问题不在于要不要高的比例,而在于怎么要。办教育是需要钱的,当然还需要人。钱从何来?你的人口比美国多5倍,你的教育规模也需要是它的5倍,那就意味着教育开支是人家的5倍,这可能吗?!中国是超级大国了吗?我们的国民总收入是人家的5倍了吗?所以,单纯的教育人口指标的追求掩盖了经济基础方面的劣势,数目字上的“光鲜”是可能的,但那肯定是不正常的、不健康的、不可能持久的。现在,问题早就出现了,上下都知道,只是得不到纠正,根本的问题是找不到症结,那些“死马当成活马医”的办法当然多啦,但没有用。
有人根本不顾老百姓的感受,却能拉老百姓来当“挡箭牌”,他们说:“老百姓有教育需求,不大办教育,老百姓不答应。”这个理由看似堂皇,其实掩盖的是无能。老百姓还要求低成本的教育哪,他们怎么就不说了?中国是需要有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更需要优质的教育,但前提是低成本的,否则就矛盾四起,危机四伏,单一个成本问题就能将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搅翻了天。
四、低成本的教育之路在哪里?
要找到这条路,当然可以列为“一级学科”,让一些人研究上20年,发表无数篇文章,评上无数的职称,可以从哲学上、文化上、体制上、经济上等等方面找原因和出路。但我不想这么罗嗦,我想首先给出低成本教育体系的“框架”,这就是:它庞大的基础是一个方便自学的教育机构,在它之上,是“二级学校”和“一级学校”,前者是辅助自学和职业培训,后者是培养科技精英的地方。它的特点在于:“一级学校”不但目标明确,而且数量也确定,这决定了它们培养出来的人数是有限的,这个限度就是:美国几所顶尖大学培养人数的总和。我们的人口比它多5倍,如此培养的淘汰率也是它们的5倍,这样选拔出来的人才难道还不是聪明绝顶的精英吗?我们要这么多顶尖人才就够了,无论开发产品还是打仗,都够了。只要国家有安全,那就慢慢发展吧,什么都赶超、都追求个世界第一也没有必要。
结构决定功能,低成本教育的秘密就藏在这个结构中。作为庞大自学机构的,就是功能完善的图书馆,绝大多数图书馆都是公共图书馆,“二级学校”也没有自己的图书馆。公民在“二级学校”得到阅读书目的指导,在图书馆得到资料的帮助,从书店购得图书,自学,然后再到“二级学校”得到答疑、实验和培训,成为合格的劳动者。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若有志于科学研究和高级技术开发,就可以考入“一级学校”深造。
在“二级学校”的下面就是“未成年教育”,这个叫法不同于“基础教育”,也不再区分什么“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成年的年龄(18岁或16岁),学生在此阶段要做好一个公民的健康、文化和法律意识等方面的准备,而不单纯是所谓“基础知识”的准备。
从“未成年教育”到“二级学校”,没有入学考试,不存在考试和升学压力,也就自动取消了“高考”,整个教育系统得到解脱,可以实施“素质教育”了。
“二级学校”不同于印象中的“职业学校”,这里仍然有文化、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教育,只是更多地采取答疑、讲座和培训的形式,而不是采取必修和文凭的形式。实验课程是“硬的”,要颁发“等级证书”,实验课独立于理论课。“二级学校”因为主要的任务是答疑,因此,每天可以为2-3批学员轮流答疑,能服务的人群成倍地扩大了,教育的公平性得到保障,同时也减少了学校的数量和教师的数量,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得到集约使用,教育的设施得到改善,教师的待遇也提高了,教师职业自然有了吸引力和竞争价值。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充分发挥效率,自然就会减轻学员的经济负担和学习成本,缓解和消除了教育与社会的矛盾,这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是十分必要的。
发达的图书馆和方便的购书系统,成为整个社会学习的中枢,这对大家是公平的,学习没有人强迫,但有人指导。“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口号必须讲究实现的方法,不能一味地要求所有的人都达到某某知识或学历标准,只要有一部分人愿意达到,没有达到的人学会健康地生活就行了。
剩下的问题就是要有劳动制度的改革相配合:解决中国人的充分就业问题,只能实行“4小时工作制”,尤其是有劳动年龄的人必须有劳动的权利和机会,这可是社会财富的来源啊,不能让劳动的时光若流水般地逝去。“4小时工作制”可以让每个人有劳动岗位,有正当的收入,有体面的生活,有健康的心态,还有学习和娱乐时间,并且经过组织,可以参加更多的义务劳动和实践锻炼,这也是学习和教育制度的一个部分。
五、北大清华成了美国的预科班
以上说的是个框架,我希望这个框架大家都能看明白。我是个教师,知道细节的实施才是最重要的,过去那些教育雄心和规划所以不成功,是因为它们都忘了“钻堤的蚂蚁”。
有人可能暗中笑话我了:你这个方案不错,但也有个“蚂蚁”,你不看看象北大清华这样的“一级学校”的学生都跑哪里去了?成了美国的预科班!你不怕这样做的教育投资是“打水漂”啊?
我是这样回答的:这是个政治问题,是一个国家可爱不可爱的问题,她的国民是不是忠诚她的问题,是人心向背的问题。公平有效的教育制度有助于部分解决这个问题,但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政治意志问题,是政治领导人想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和政府的问题。死抱住“祖训”不行,死抱住西方的经济和政治教条也不行,只有真正会做“13亿人的算术运算”了,才能懂得中国要实行什么政治、经济和教育制度。
我只能暂时讲到这个份上,还望各位看官和领导明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