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答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建立于1951年,是华东师大建校时首批设置的系科之一,当时汇聚了一批享誉学界的著名教授,如:吕思勉、吴泽、李平心、戴家祥、林举岱、陈旭麓、王养冲、郭圣铭、夏东元等。在老一辈学者奠立的基础上,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学系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术传统和教学风格,并建立了从本科到博士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学术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同类系科中位于前列,有些研究方向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学科建设】
历史学系现拥有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史学科下设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海外中国学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与学科教学论1个学科教学论硕士点,世界史学科下设3个世界断代史、世界地区国别史、冷战国际史二级学科博士点。
【师资队伍】
历史学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业教师近60人,具有高级职称者占75%以上,其中有长江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并有多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曙光人才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晨光人才计划、紫江学者、紫江优秀青年学者。有多人在全国性学术团体中担任负责人。
【科研教学】
经过长期努力、不断积累,历史学系形成了中西融合、古今贯通、及发扬传统优势、又具有当代意识和前瞻性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向,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研究、金文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洋务运动史、法国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非洲史等学术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随着学科队伍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深化及拓展,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已经形成,并取得较大影响力,如:汉唐史、江南地区社会史、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研究、城市发展与文化研究、国际冷战史、欧美民族和社会文化史、近现代地区国别史、海外中国学、中国近现代史学史、历史教育比较研究等。2012-2014年间,历史学系共承担各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5项,各类省部级课题15项。
在历年科研成果评选中,历史学系有多项成果获奖,如《非洲通史》获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奖及首届“思勉原创奖”,《金文大字典》获上海市哲社优秀著作特等奖,《中苏关系史纲》和《戊戌变法史事考》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历史通论》和《中苏关系史纲》获上海市哲社优秀著作一等奖,《法国大革命史——1789-1794》获上海市社科贡献奖。
在教学领域,历史学系拥有多门上海市精品课程和教育部视频课程,多人次获得“明德奖”、“宝钢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和上海市优秀教材奖等,另有多本教材入选十二五、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系列。
【人才培养】
历史学系在学生培养方面秉持“宽口径,厚基础”的理念,注重学生科研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形成了包括导师制、“四段式”训练(读书笔记、学术综述、小论文、考察报告)、史学田野考察、学术论坛、“卓越教师计划”等在内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与海外名校联合培养,走国际化办学道路,有多名学生在《历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社会学研究》等权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
历史学系发起并主办的“全国历史学本科生论坛”已成为人才培养的品牌项目,每年都有学生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华东师范大学“大夏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等立项资助。
创办于1980年的青年史学社依托历史学系深厚的学术资源,是全国高校最早成立的学生社团之一,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社团”、“上海市明星社团”等称号。《青年史学》是国内创办最早、出版时间最久的学生学术刊物。“史季沙龙”、“诚之讲坛”、“历史剧本大赛及展演”等是广受好评的精品项目。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系培养了多方面的优秀人才,有的走上了党政领导岗位,有的在中外学术界颇有声望,有的成长为各地普教系统的优秀教师,有的在商界开创一片天地。
【古钱币博物馆】
历史学系拥有一定规模并具收藏特色的历史文物陈列室,现已被上海市教委命名为上海市高校特色博物馆——古钱币博物馆。
【对外交流】
历史学系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如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法国巴黎高师和里昂高师、德国哥廷根大学和奥格斯堡大学、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和九州大学、韩国首尔大学、以色列巴伊兰大学、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台湾大学等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联合举办了多次有重要影响的国际研论会,提高了历史学系的国际声誉,扩大了学术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