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答案红色大象及其所意味
你说:“请不要去想红色的大象,请不要去想红色的大象.....”听懂这句话的人就会浮现出红色的大象的画面。
你说:“从人类大脑的工作方式来说,左脑接收到的语言在右脑产生画面,语言的不断重复会强化右脑的画面。”语言越是提醒你千万不要去想,你的脑海中就越是清晰地呈现出它的样子。”
那么,在听懂这句话的同时,究竟一个人能不能真正做到不去想呢?首先如果是一个英国人听到这句话,那么他一定不会去想,因为他听不懂,他不具备理解这句话的语言的能力。然后,假如能听懂,那么大脑就会自然的整理他听懂的东西是什么。当然,如果对于一个从没见过大象的人来说,自然不会去想一头大象,甚者,如果还不知道红色是什么,那么就更无法想象一头红色的大象了。
所以这句话真正能影响的人必须有三个条件:1.语言能力,包括听觉等;2.图像能力,包括视觉等;3.后天教育。
关于后天教育。后天教育教会的是将语言和图像联系起来,由此形成了“文字”(中文英文等各种语言)。其实,当初人们在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最先被教育的就是看图说话,老师说草地,你就会马上反应出一片绿色的草地;说高山,就会反应出一座高高的山峰。因为,如果不这样将语言和图像具象的联系起来,语言就很难被教学。语言本身就是映射事物的符号。
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说过:“玫瑰不叫玫瑰,亦无损其芳香。”
这正是说明了,语言只是表明事物,并非事物的属性,更非本质。于是,人们从教育中学会了将语言执行为图像的能力,或者将图像抽象为语言。既然如此,当你说“请不要去想红色的大象。”的时候,对于具备受过这样的教育的我们怎能不去想一头红色的大象呢?
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说的是:“请不要头痛,请不要头痛....”一般情况下,你就不会当即头痛,因为你未被这样教育过,或者说很难人为地、简单地将语言和感觉联系起来(而容易的是将语言和图像联系),如果说,感觉比图像“稳定”的话,那么,这样所谓的催眠必须建立在有一定条件的人身上,同时需要利用那些“不稳定”的东西。
所以,这句话就巧妙的利用了语言和图像这两个不稳定的东西来催眠,因为二者涉及得是大脑的思维。大脑思维显然是比身体容易改变或受影响,后天的教育会很大程度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有人可能会说,红色的大象不是老师教的,因为老师不能教这样的不存在的东西。而是大脑自己将老师教的红色和老师教的大象结合在一起的。所以这其中有天生的成分,并非完全由于教育。可是,究竟是不是大脑一开始就能这样自然的联系两种事物呢?其实他也是从其他事物引申来的,比如银灰的雪地,你就知道如何将颜色和物体联系了。
再回到那句话,其实无论你说不去想,还是去想,你都会想。那么,为什么要说不要去想,来证明意识会反抗?然而,为什么不说要去想,来证明意识的顺从呢?到底意识倾向于反抗还是顺从呢?其实两者都属于意识的动摇。对于一个整日浑浑噩噩的人来说,意识自然比那些曾经思考过人生的意义,感受过生活的价值的人要虚弱得多。经常思考生命的大问题,进行一些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在黑夜而月明的夜里体会世界的奇妙,感受人类本质的孤独,这些种种事都会深化一个人的精神素养,以及形成有价值的人生观世界观。对于每一人来说,自我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想拥有一个自由独立的灵魂。
由此看来,这样受迫地想象红色大象的条件反射并非先天产生而是后天习得。对催眠的抵抗力也是后天能够改变的。好的催眠正是利用了意识的不稳定弱点来成就有意义的行为。
现在,当有人说:“请不要去想红色的大象,请不要去想红色的大象.....”的时候,想与不想已经变成了肤浅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