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答案简要说明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口语和书面语是语言的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口语是人们平常讲话所运用的语言,是说的语言和听的语言;书面语是人们做文章所运用的语言,是写的语言和看的语言。口语和书面语相比,口语的历史要悠久得多,应用也广泛得多。它与人类社会的产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阶层。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文字产生以后才出现的。没有书面语的民族至今还很多,但是没有口语的民族却是不存在的。就是有书面语的民族,它的应用范围也只限于识字阶层。 所以说,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口语是靠声音来传播的,它势必要受到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这种限制是无法克服的;就是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限制也还不能完全消除。书面语可以克服口语的不足,把人们的思想记录下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这样一来,人们的知识和经验能够更好地保存下来,传播开去。 这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口语和书面语虽然是同一种语言的两种存在形式,但是由于两者交际环境不同,物质条件有别,它们的表现方式必然是各有特色,表达效果也必然是各有千秋。
在口语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说人处于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当中,说话人可以随时根据对方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语言,听话人也可以随时要求对方作出必要的解释。讲话时往往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常常是想到哪里讲到哪里,这就使得口语在表现形式上具有这样的一些特点:长句少短句多,整句少散句多,完全句少不完全句多,连贯句少啰唆重复多。 总的说来是起伏大,变化多。
在书面语交际中,交际的双方不再处于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当中,他们之间的联系被切断了,交际活动往往由一方在一时一地单独进行,再由另一方在异时异地继续下去。这就要求笔者把事情交代得完整些,把话讲得更清楚些。在写的过程中,笔者有足够的时间来反复推敲,可以也必须把文章写得更精炼些。这样,书面语在表现形式上往往是短句少长句多,省略句少完全句多,偶发词少连贯性强。口语和书面语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方面,书面语必须以口语为源泉,不断吸收口语中新鲜的成分;另一方面,书面语又可以影响口语,促进口语的规范化。我们应当注意口语和书面语的这种联系,既不要把书面语和口语割裂开来,也不要把它们等同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强调书面语和口语的联系,决不意味着降低书面语的标准。恰恰相反,书面语水平只有不断提高,才能满足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提倡加强口语训练的同时,仍要进一步加强书面语的训练。不仅脱离口语的书面语、与口语相对立的书面语是没有前途的,而且,与口语完全等同的书面语也是不好的,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的。就我国目前的语文水平来看,提高书面语表达能力仍然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还需要广大语文工作者和全体人民继续努力。
“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怎样理解这句话?
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语言具有稳固性和民族性。
语言是人类的创造,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许多动物也能够发出声音来表示自己的感情或者在群体中传递信息。但是这都只是一些固定的程式, 不能随机变化。只有人类才会把无意义的语音按照各种方式组合起来,成为有意义的语素,再把为数众多的语素按照各种方式组合成话语,用无穷变化的形式来表示变化无穷的意义。
人类创造了语言之后又创造了文字。文字是语言的视觉形式。文字突破了口语所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可是在语言文字的神奇作用面前,人们又把它当做神物崇拜起来。他们用语言来祝福,用语言来诅咒。他们选用吉利的字眼做自己的名字,做城市的名字,做器物和店铺的名字。他们甚至相信一个人的名字跟人身祸福相连,因而名字要避讳。皇帝的名字、长官的名字、祖宗和长辈的名字不能叫,一般人也都在“名”之外取一个“号”,彼此不称名而称号。在后世,认为这是礼貌;在远古,这是人身保护。现代各地口语里也常常有些词语起源于避讳;不久以前,很多行业有各自的避讳字眼。从前有些人家,因为小孩儿不懂得避讳,在堂屋里贴一张纸条“童言无忌”,意思是小孩儿说的话不算数。
凡有人类的地方就会有语言。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语言呢?据德国出版的《语言学及语言交际工具问题手册》说,现在世界上查明的有5651种语言(当然,这个数字还在增加中)。其中4200种左右得到人们的承认,成为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其余有500种语言为人们所研究。另外,约有1400多种还没有被人们承认是独立的语言,或者是正在衰亡的语言。如澳大利亚有二百五十种语言仅被4万多人使用,而这些澳大利亚土著民族还不得不使用英语,长期以来,这些语种便渐趋衰亡。在美国同样也有很多正在衰亡的语言。如北美印第安人有170种语言,其中许多种语言如今只有一小部分人用它们来交谈。他们的子孙已不了解自己祖宗的语言,而习惯于用英语了。
汉字能否改革为拼音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汉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本是两个不同体系、各自演进而形成的文字,各有千秋,无所谓何者进步、何者落后。一般而言,文字包含了文化信息与思维模式,所谓文字记录语言或升华语言,说的就是文字含有文化信息与思维模式。汉语拼音的最早形式是使用一些汉字笔画或笔画组合作为注音符号,这与英语音标近似拉丁字母有异曲同工之妙。后来汉语拼音借用了拉丁字母,才成为现在的拼音。
拼音代替汉字,首先将汉字本身带有的文化信息剥离了,一如母语为英语的人鼓吹将音标代替单词。要是有人鼓吹这么改变英语,同样是不可能成功的。
单就传承文化信息这一点,鼓吹拼音代替汉字的人就无法拿出站得住脚的方案。
汉字与拉丁语系诸语言的单词有个共同点,两者都不是凭空成为现在的形态的。从文字的诞生到成熟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作为文字的音标,显然没有这种演进过程。
文字的演进过程本身就是语言文化的内容之一,文字的演进过程所负载的文化信息是递增的,至今都是如此。任何将文字中的文化信息剥离的企图都将以失败告终。这是基于历史的判断。
汉字与汉语相适应,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汉语同音字多,汉字可以区别同音字;汉语方言复杂,汉字可以超方言;汉语有声韵调,音节性强,缺乏形态变化,汉字一个字一个音节。